只顧“行政效率”,只求“雷厲風行”,卻忽略了解釋、溝通、疏導乃至必要的修正,這種“千里走單騎”式的決策,往往容易導致誤解和糾葛,引來群眾的不滿甚至反對
近日,廣州番禺區一座擬建的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讓選址地周邊的30萬居民憂心如焚。廣東省省情調查研究中心民調顯示,在對1550例周邊民眾的抽樣中,知道該項目的達到100%,表示反對的高達97.1%。
按說,在當下中國,垃圾焚燒發電常和環保、高科技聯系在一起,被許多地方視為突破垃圾圍城困境的有效途徑。那么,素以觀念領先著稱的廣州市民為什么會強烈反對呢?
廣州市目前日產垃圾過萬噸,按照這一增長速度,如果再不采取行動,到2010年就會迎來垃圾圍城。所以,盡管垃圾焚燒發電被認為可能存在一定負面影響,廣州市民依然對此類項目表示了審慎支持,比如李坑垃圾焚燒發電廠在建設時就曾獲得這樣的認可。可以說,在垃圾處理的緊迫性方面,民意與政策的初衷有著高度的一致性,但為什么具體到番禺垃圾發電廠項目卻發生碰撞呢?
從省情調研中心發布的民調數據來看,超過98%的民眾對“涉及眾多民眾利益,但有關部門壟斷行政決策,未能及時通報消息”最為不滿——這一對周邊環境及民眾生活可能產生重大影響的項目,從2004年確定地址、2006年通過審批、2009年開始征地,5年中沒有情況通報,沒有聽證,甚至電廠所在的會江村村民也大多不知道有該項目的存在,直至它突兀地被民眾關注。
人們還記得,曾經獲得民眾支持的李坑電廠,盡管主管部門表示其排放水平達到了歐盟標準,但實際生產中異味難消,民眾常有抱怨。對于這樣的前車之鑒,番禺電廠項目如何避免?有關部門并沒有給出有力的說明。而在討論過程中,政府方面始終強調該項目的優越性,聘請來開導民意的專家卻來自垃圾焚燒產業鏈條的各個環節,有的專家本身就擁有垃圾焚燒的相關專利,有的更是從事這方面經營的公司副總。由此不難理解,為什么調查顯示,即使環評報告通過,超過90%的民眾仍表示會質疑其真實性。
可以說,在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項目上,民意和決策已經迎頭相碰。這引出一個發人深思的問題:政府決策如何響應民意、釋解民憂?
一些行政部門常常有這樣的想法:只要決策的初衷是善意的,只要從長遠和宏觀看,有利于民眾的根本利益,就無須過多地在民意溝通上“糾纏”。事實上,只顧“行政效率”,只求“雷厲風行”,卻忽略了解釋、溝通、疏導乃至必要的修正,這種“千里走單騎”式的決策,往往容易導致誤解和糾葛,引來群眾的不滿甚至反對。
能否將決策建立在民主、公正、透明、科學之上,讓民眾和專家充分參與,讓商業利益充分回避,讓利弊之議充分表達,能否廣納民智確保決策的科學性,求得決策與民意的契合,令決策暢行無阻,這既是對決策意識的考驗,也是對執政能力的考驗。(史哲)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