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發展與村莊搬遷
“‘血鉛超標’事件屢屢發生,仔細分析不難發現都蘊含著‘青山綠水’與‘金山銀山’的利益之爭。”河南省社科院經濟研究所的一位專家在接受《中國經濟周刊》采訪時表示,濟源市此次“血鉛超標”事件也不例外。
事實上,濟源市由一個偏遠的山區農業縣發展成為一個現代化的工業城市,冶鉛工業的迅速發展“功不可沒”。濟源市不僅擁有豫光金鉛、萬洋集團、金利鉛業3家全國排名前5位的大型鉛冶煉企業。其鉛工業收入亦占據濟源的“半壁江山”,可謂濟源的經濟命脈——2008年,該市鉛企主營業務收入254.6億元,占該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的40%。
“像柿檳村這樣的富裕村在我們這可不少。”一位原豫光金鉛的高管告訴《中國經濟周刊》,“你看那些成排的小別墅,都是十幾年前蓋的,家家戶戶跑運輸的很多,而這一切和鉛鋅行業的發展密不可分。”
不僅如此,“除了豫光金鉛是改制的國有企業外,在承留鎮道路兩旁星羅棋布的鉛冶煉廠,大部分也是周圍村民以集資、入股方式建起來的,農民都持有一定的股份,金利鉛業、萬洋集團都是這么回事。”上述人士如是評價。
不過,面對環保的巨大壓力,對于他們而言,似乎“功名”難抵“挫折”。
數日前,數百名村民圍堵了被認為是重要污染源之一的豫光金鉛各個大門,要求其停產。
目前,隨著當地政府應對“血鉛超標”事件出臺的一系列措施,多數村莊已恢復了往日的平靜。不過,《中國經濟周刊》在采訪中也了解到,問題的解決遠非如此“簡單”——據悉,在專家環評意見和群眾意愿的雙重影響下,濟源市欲斥巨資對防護區內的村莊實行整體搬遷。
不過,雖有孩子“血鉛超標”的“切膚之痛”,但是對于“整體搬遷”,大多數村民卻有著復雜的心情。
“光柿檳村的搬遷就是個大難題。有的村民堅持不搬,有的村民愿意搬遷,很多細節問題難以協調。”濟源市的一位官員向《中國經濟周刊》坦陳,柿檳村與“豫光金鉛”僅一路之隔,是濟源最富裕的村莊,村里有貨場、煤炭運銷,還有鐵路專線,僅村辦企業每年產值就達八、九億元,年純利潤2000多萬元。“搬走的話,很多收入都沒了。”
某鉛企的一位高管則直言,“現在,問題的實質不是村莊整體搬遷,而是1000米防護區之內的村民已經出臺了解決方案,得到了補償,有意見的是1000米防護區外的村民,認為得不到補償。而對于防護區村民的搬遷,我們也是支持的,像廠區周圍的這些土地,我們準備以每畝每年1350元的價格租賃下來,種上的防護林,還歸村民所有。就這樣做,一些村民還是不愿意搬遷。”
“俺村不在1000米的防護(距離之內),沒有給俺村補償,搬遷計劃也沒有下來。”老鄭告訴《中國經濟周刊》,“可是俺村也確實受到了污染,現在村里的小孩大部分都超標,政府說到元月份之前給俺個說法(解決方案)。”
此前,佃頭村村民也曾圍堵豫光金鉛討要“說法”,“1000米的防護區里、外的‘標準’不準。”村民們毫不諱言。
事實上,有“怨言”的不僅僅是當地的村民,“這次關停,俺廠損失了一個多億,我們也是按國家制定的排放標準在執行,現在說關就關,俺的損失咋解決?鬧吧,這些損失和入股的人(農民)的利益也是連著呢。”上述鉛企的高管直言。
“不同標準”差距下的后果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在2000年左右,由于投資百萬元左右就可以建設一個小型鉛冶煉廠,再加上技術門檻不高,濟源市的小型鉛冶煉廠可謂“遍地開花”。承留鎮道路兩旁林立的鉛冶煉廠即是當年投資狂熱的見證。
“濟源同國內鉛冶煉技術的發展是一致的,從最原始的產量低、污染重的小坩堝、燒結鍋煉鉛開始,到采用燒結機加鼓風爐冶煉粗鉛,再到現在像豫光金鉛、萬洋集團、金利鉛業等企業采用的工藝生產效率高、能耗低、環保達標、資源綜合利用效果好的富氧底吹熔煉工藝。”河南省有色金屬協會副會長孫敬貴告訴《中國經濟周刊》,目前,國家已將鼓風爐冶煉粗鉛的工藝列入淘汰計劃,但目前仍屬國家允許的范圍。
而鉛鋅行業嚴格劃定的安全防護距離未被遵守,卻不僅僅是一個歷史問題。
“因為污染物排放標準和人居環境的標準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也是不一致的。我們的工藝排污按國家標準來衡量,是達標的。但是,按國家人居環境標準來衡量,還是有差距的。”楊華鋒向《中國經濟周刊》坦言,隨著近年來工廠和村莊規模的不斷擴大,加上防范意識的缺乏,這種隱患的積累越來越大。
“從濟源的情況看,濟源鉛冶煉歷史比較長,受揚塵和降水影響,鉛企會對周邊環境、對人體產生影響。一些鉛企職工由于不太注意生活習慣,也容易導致家庭環境受到鉛污染,所以受危害的程度重一些。”一位長期從事冶鉛行業的人士如是分析“血鉛事件”的“成因”。
不過,亦有人士認為,關鍵還是在于目前GDP主導的干部考核機制。
“一些環境污染事故和地方政府追求GDP的沖動、追求眼前政績的迫切愿望不無關系。”河南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楊鄭生在接受《中國經濟周刊》采訪時坦言,正是這種沖動和愿望導致一些地方政府在利益驅使面前,忽視了經濟與環境的協調發展。
而對于濟源市此次的“痛下決心”,孫敬貴則認為“是件好事”,“對于鉛鋅行業來說,并非全是壞消息,這或許是一次淘汰落后產能的好機會。”
事實上,國家有關部門早已將淘汰落后鉛產能列入計劃,并在加快淘汰落后產能的步伐。今年初,國務院出臺的《有色金屬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明確提出,2009年我國將淘汰落后鉛冶煉產能60萬噸,逐步淘汰能耗高、污染重的落后燒結機鉛冶煉產能。而9月2日,環保部亦透露,關于《重金屬污染綜合整治實施方案》,該部正會同發改委等八部門制定,這或將為企業未來的科學發展提供一個“標準”。
“只有采用先進工藝,引導產業升級,淘汰落后產能,走集約化生產的道路,企業才能做大做強,群眾才能最大限度地免受環境污染之害。”楊華鋒坦言。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