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驗”的實際軌跡:從初級發展到科學發展的進程
中國30年來的發展,實際上顯示出一條從初級發展到科學發展的軌跡。其中差不多有20年的時間是沿著初級發展的路徑前進的。
“發展軌跡”是一個動態的概念,它把從起點到結果的發展動態過程顯示出來。要真正理解中國30年來形成的科學發展模式,具體地把握“中國經驗”,就要了解它的初始起點、實際軌跡和理論提煉。
中國30年來的發展,實際上顯示出一條從初級發展到科學發展的軌跡。其中差不多有20年的時間是沿著初級發展的路徑前進的。這種發展的初級性從多方面顯示出來:
第一,發展目標是初級的。1978年的改革開放初期,中國社會最直接的發展目標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擺脫貧困狀態。這是因為,那時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狀況和人民生活水平狀況都集中地表現為貧窮。國門一打開,與富裕國家一比,貧窮這一中國社會最大的特點,更成了壓在每個中國人心上的石頭,脫貧的渴望成為一股不可抑止的潮流。鄧小平非常理解這一客觀現實和社會心理,他聯系社會主義的本質,對這個問題進行了深入反思,提出了一個引起強烈共鳴的觀點:“貧窮不是社會主義”。他給中國發展生產力制訂了三步走的目標,第一步是脫貧,第二步是小康,第三步是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這差不多已經到了下世紀中葉了。脫貧、小康的目標的提出,是符合當時中國國情實際和反映人民意愿的,但很顯然是與不發達狀態聯系在一起的,因而是初級的。
第二,發展的手段是初級的。按照一個中心,即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經濟因素成為國家社會生活中的核心驅動因素,經濟的思路和辦法,也成為解決其他政治問題、社會問題的手段。在1979年10月4日《關于經濟工作的幾點意見》中,鄧小平明確地指出了這一點。這種以經濟辦法解決政治問題和社會問題的思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為推動經濟社會改革提供了出路,是當時的一種最佳選擇,曾經起過巨大的歷史作用。但是也應該看到,由于過分強調經濟因素和經濟辦法,在實踐中就形成了追求GDP增長的政策取向,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經濟與社會失調,效率與公平失衡,付出了過大的環境資源代價。采取這樣的手段和辦法,來發展經濟,歸根到底也是與不發達狀況相聯系的,因而不能不是初級的。
第三,用于發展的資源是初級的。在過去30年中,我們用于發展的主要資源,一是土地,用它來實現城市化、現代化;二是廉價勞動力,用它來降低成本,增加對外出口的競爭力;三是自然資源的過渡開采和使用,出現不少資源枯竭型的城市;四是生態環境的代價:空氣污染、水污染、沙漠化等已經非常嚴重。土地、廉價勞動力、自然資源、生態環境,這些都是發展的初級資源,他們不是無限的,而是有極限的。這樣使用初級資源,向自然界過度索取,是不可持續的,終有一天無以為繼。
第四,參與發展的各主要方面的關系是初級的。實施發展的社會三大部門——政府組織、市場組織、社會組織的關系仍然失衡。政府往往錯位,過分使用自己的主導作用,管了許多不該管、管不了、管不好的事情,結果是吃力不討好,反而使自己成為社會矛盾的焦點。市場往往越位,一些不該市場化的公共領域,如教育、醫療、廉價房等往往被市場化甚至過度市場化,造成很多的社會問題。社會則往往缺位,它既沒有政府那樣的權威,又缺乏市場那樣的力量,本身又很弱小,還不能有效彌補政府失靈和市場失靈,也不能有效起到降低政府管理成本的作用,因而還沒有真正成為合格的社會發展的重要主體之一。這樣的三大部門之間的關系,不能不是初級的,迫切需要提升的。
第五,發展的結果也是初級的。我國發展的結果之一是形成了諸多的“類發展困境”,如:差距困境、環境困境、公平困境、腐敗困境、弱勢群體困境,等等。所謂“類發展困境”,是指總體發展起來了,但不少方面發展的實際結果與發展的預定目標正好相反,這是屬于總體發展順境中的“發展困境”。本來,發展的預定目標是減縮差距、改善環境、提高公平度、減少腐敗現象、縮小弱勢群體,但是發展的實際結果卻是差距的增大、環境的惡化、公平度的降低、腐敗現象的蔓延、弱勢群體的擴大。這種“類發展困境”與那種發展的實際結果與發展的預定目標完全相反的情況,即很想發展、就是發展不起來或很難發展起來的情況,即典型的“發展困境”,是不同的。但“類發展困境”畢竟是一種困境,說明發展的結果仍然是初級的,有待于進一步提升的。
應當指出的是,對于我國這樣一個不發達的大國來說,發展的初級性是無法跳過的,代價是無法完全避免的。中國的幅員是如此之廣,地區差別是如此之大,發展初始條件是如此之低,只能實事求是地確定適合自己情況的發展目標、發展手段、發展可利用的資源。我們只能要求經過努力把代價減少到最低限度,把初級發展的時限縮短到最小期限。在這方面,用比較研究的眼光來看一些初始條件與中國差不多、甚至比中國好的國家,應該客觀地說,中國是做得很不錯的。
科學發展是對初級發展進入更高一級發展的概括,是對我國以往初級發展實踐的深刻總結和提高。科學發展觀的內容,按照十七大報告系統總結的,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科學發展與初級發展,既有繼承的一面,又有提高的一面,形成了一個從初級發展到科學發展的歷史軌跡。
首先,科學發展肯定了初級發展中的最主要的精華之點。我們都記得鄧小平的名句“發展才是硬道理”。正是發展創造了“中國奇跡”。科學發展把發展確定為第一要義,正是肯定了這一精華之點,就是說,科學發展同初級發展在把發展放在第一位上,是沒有不同的。
其次,科學發展適應新的發展要求適時地提出一系列創新之點。
——科學發展把“以人為本”作為自己的核心。這就是把人的全面發展作為自己的根本目標,特別是包含著要讓社會弱勢群體共享發展成果的深意,從而開始糾正過去的種種發展,多多少少都把弱勢群體當作發展代價、甚至當作發展犧牲品的弊病,當然這種糾正的過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科學發展把全面協調可持續作為自己的基本要求。所謂全面,就是雙贏互利或共贏互利,就是使構成我們社會的各方、參與我們社會發展的各方,特別是強勢和弱勢各方,都能獲得共贏互利,而不是通過犧牲一方來使另一方得益獲利。所謂協調,就是社會方方面面的關系良性互動和協調發展,就是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所謂可持續,就是既滿足當代,又不傷害后代。這實際上指出了:那種通過犧牲一方來使另一方得益獲利的“零和游戲”式的發展,是片面的、不協調的、不可持續發展的舊式發展觀的集中體現。
——科學發展把統籌兼顧作為自己的根本方法。統籌兼顧,就是對經濟和社會、城市和鄉村、東中西部不同區域、人和自然、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等這些主要關系各方,都獲得自己應有的發展,而不是片面重視一方,輕視一方,甚至損害一方。這對糾正過去的種種發展,一般重經濟輕社會、重城市輕農村、重東部輕中西部、重人的短期需要輕自然的長期保護的傾向,是很重要的。
從初級發展到科學發展的軌跡表明,科學發展源于初級發展,又高于初級發展,既繼承,又提高。從理論上說,正如初級發展是一種與舊式現代性相聯系的發展一樣,科學發展則是一種與新型現代性相聯系的發展。所謂“新型現代性”,是指那種以人為本,人和自然雙盛、人和社會雙贏,兩者關系協調和諧,并把自然代價和社會代價減少到最低限度的現代性。
從中國社會轉型加速期取得的巨大社會進步和付出的種種社會代價中,我們都能從正反兩方面,親身體會到新型現代性的深刻意涵。科學發展和新型現代性兩者是非常吻合的:兩者都主張“以人為本”,都主張雙贏互利,都主張協調和諧,都主張減縮代價;只是兩者的表述不同:科學發展在表述上更注重對實踐的指導;新型現代性則更注重學術的提煉和感悟。
科學發展觀產生于對初級發展到科學發展實際軌跡的理論提煉,同時又是發展理論和發展模式的新的探索。
首先它是發展理論的巨大進步。概括地說,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發展觀的演變大體經歷了經濟增長觀、綜合發展觀、可持續發展觀、人的發展和科學發展觀。這些理論大體上反映了從重視單純經濟增長,到橫向重視經濟社會文化綜合發展,再到縱向重視本代與后代的可持續發展,再到全面重視人的發展的曲折過程。科學發展觀汲取了所有這些發展理論的積極因素,根據中國的發展經驗加以理論創新,并作為國家發展戰略回過來指導發展實踐。
其次,它又形成了一種中國特色的發展模式,即“科學發展模式”,它是繼當今文獻中出現頻率較高的“北歐模式”、“拉美模式”、“東亞模式”之后,對發展模式的某種創新。它認真研究自己的國情和自己的經驗,認真研究別人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認真汲取對自己有益的經驗,在此基礎上創造適合自己國情的模式,開辟可行的發展道路。這是比較成功的做法。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