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事情網絡發言人自己做不了主,有些問題涉及多個部門,需部門之間溝通協調。因而,讓網絡發言人24小時內予以回復,他所能回答的大概只有官話、套話。這怪不了網絡發言人。
南京推出網絡發言人論壇,全市90個部門同臺亮相,并由所在地區、單位班子成員或中層領導擔任網絡發言人,及時監測網上輿情,發布政務信息,受理網民意見、建議。(12月6日《現代快報》)
應該說設立網絡發言人論壇這個思路很不錯,其力度之大也確為國內罕見。但不能不說,這個輿論平臺很容易變成網上政務平臺,甚至最終淪為一個走形式的官僚化產物。這就像搞政府網站,一陣風過后許多網站都處于假死狀態。
登錄網絡發言人論壇,能夠看到許多網友在上面提意見、建議和咨詢。倘若不被形式所迷惑,這些事情原本大多已有正常辦理渠道。比如說,哪里水管破裂,路燈不亮,相關部門都有投訴電話;對于一些重大投訴事項,當地肯定也有市長信箱、熱線。如果原先這些溝通渠道暢通無阻,根本用不著跑到網上發帖。
退一步講,這個論壇能夠為老百姓辦點實事,那也無可非議。可問題并不這么簡單。且不說很多事情網絡發言人自己做不了主,有些問題涉及多個部門,需要部門之間溝通協調。因而,讓網絡發言人24小時內予以回復,他所能回答的大概只有官話、套話。發言人論壇開通沒多久,帖子里就充斥著這類論調,這怪不了網絡發言人,而是他們實在是“愛莫能助”。這說明,類似這種網上發言人制度并沒有切中網絡輿論的要害,難以起到及時回應網絡輿論監督的作用。
網絡輿論無非公眾輿論的一種表現形式。正確對待網絡輿論監督,同樣需要信息公開化、及時反應及依法處置。而在這些方面,網絡發言人制度恐怕難以勝任。在慣性官場邏輯下,相關部門往往傾向于公開那些可以公開的,而回避那些不便、不能公開的事項。特別是涉及部門利益甚或個別官員一己私利,信息公開化難免淪為空談。此外,各部門僅盯住自己的一畝三分田,也很容易錯過消除輿論危機的最佳時刻。
以成都“拆遷自焚事件”為例,設若此事發生在南京(當然也可以是其他地方),當事人通過網絡發言人平臺進行投訴的話:首先這個帖子會被轉到相關部門,而相關部門基于“公共利益”,當然不會覺得自己哪里做錯了,那么給對方的回復不是官話套話,就是馬上駁回。到了悲劇發生,問題的嚴重程度又決定了這不是一個部門所能應付的,網絡發言人平臺這時也許就是讓網評員上陣,試圖消弭輿論聲音了。
因此,針對網絡輿論特點,地方政府應當建立一套跨部門快速反應機制,而這需要的是功能統合而非(像發言人論壇那樣的)條塊切割。比較可行的辦法,便是把這些功能整合和集中于某個部門(比如宣傳部門),強化和發揮其主導作用。這個機構的主要工作是,做好事前信息公開,加強網絡輿情監測,提前介入可能發生輿論危機的事件;一旦發生危機事件,則立即成立專門小組,敦促事件獲得公開、公正處理,扭轉和恢復政府形象。
據稱,當事人唐福珍今年4月就曾自焚不成。有關部門假如當時就監測并關注此事,并采取措施介入其中,事態未必會演變為一場悲劇。當然,這并不是說建立起網絡輿情監測、應對機構就萬事大吉了。政府部門怎么對待網絡輿論,實質還在于它如何認識自身定位及其性質的問題。 (魏英杰,媒體評論員)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