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北京、上海等城市相繼召開調整水價的聽證會,而1月7日,國家發改委就目前有關聽證會的各方議論做出了正面回應,并質疑了“作秀”說,“如果政府有關部門真想作秀,豈會讓‘蹩腳’的‘演員’來砸‘牌子’?”(1月7日《工人日報》)
本著善意的理解,我希望目前的各聽證會確實用意良苦,并非為了“作秀”。但是,聽證會的最大問題,恐怕還不是“作秀”。
我們知道,一種收費,如果是關起門來定價,價格政策的執行就會遇到極大阻力;而如果是經過公共論證的話,阻力也許會減少許多,但也不一定令人信服。我想重復一個被人反復提到的問題:現在的各種聽證會,是聽證耶?還是論證耶?這是比“作秀”問題更值得回應的。
我國目前的聽證有幾類,而所見最多的,也是與百姓利益息息相關的,當然還是價格聽證。大凡需要聽證的價格決策,多屬行政事業性收費的類別,而其中尤以資源性收費更為人關注,如水、電收費等等。
市場經濟時代,產品價格多由市場機制決定,但公共產品多不在此列,后者需要政府、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等提供,也需由其來擬定收費標準。公共產品雖不以贏利為目的,但并不意味著人們就能自覺承受其價格。供、需矛盾決定著人們對價格的承受能力,但公共產品的供、需是市場難以起作用的,因而需要公共決策以及引入公共討論的形式,使其價格獲得市場意義之外的合法性。聽證會的目的正在于此。
事實上,如果聽證會做到位了,價格決策就會令人信服,決策具備合法性,具備執行力。聽證會后,你可能仍然認為價格過高,但這個價格是經過你同意了的,你至少是同意達成妥協了。
但是,由于目前的價格聽證會多由聽證對象的上級政府主管部門出面組織,就使得談判機制預先失去了效力。鑒于政府部門與收費單位的利益關系,目前的聽證會事實上沒有一個中立的裁判。程序公開、決策固然透明,但是基于論證會意義上的公開、透明。論證不同于討論的地方在于,后者需要各方利益、意見博弈并達成妥協,而前者可以確保一方利益在先,讓所有的討論以此為前提。簡言之,討論是妥協的過程,論證是說服的過程。
一個實質上的論證會,雖然同樣可以做到透明、公開,但這些仍然是主辦方提供的透明、公開,因為如果沒有利益對等博弈,各方的信息就難以被充分挖掘,只能依靠某一方來提供,它無論提供多少,你都未必相信是最充分的信息,你仍然是等待著被說服。
就以產品成本來說,早有不少論證曾就“價格的內部消化”來提問,這種提問之所以點到要害,是因為不少公共產品被出具的成本雖然客觀,但沒有激勵機制使產品成本自行縮減,因而冗余成本很容易轉嫁給消費者。除了嚴格的聽證會,價格博弈在哪?難道消費者可以對公共產品也用腳投票不成?
謹防聽證會變成論證會,應是比“作秀”問題更值得擔憂的。如果是變成了論證會,即便按照國家發改委的表態,“價格聽證會不僅要繼續開,還要開得更好、更公開、更透明”,那也是意義不大的。肖暢(武漢 媒體人)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