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協大會剛剛開幕,人大會議尚末開始,兩會的空氣中已充滿了唇槍舌戰和針鋒相對的火藥味,雷聲隆隆,炮聲不斷。先是張曉梅委員“給老婆發工資”的建議引得輿論狂轟濫炸,再是嚴琦委員的“取消所有社會網吧,政府辦公共網吧”引來一場網絡群毆。還有某委員的“樓市沒有泡沫,泡沫不破不能叫泡沫”,某委員的“買不起房不該怪政府”,都成為輿論炮火猛烈抨擊的對象。網友批判,委員辯護,兩會的輿論場上充滿硝煙。
無辯論,不民主;無硝煙,非政治。辯論和沖突本來就是民主議政中的常態,大家一團和氣毫無爭論才不正常,硝煙很多時候正是民主的象征。不過,面對眼下兩會中此起彼伏的硝煙,我找不到半點兒民主的快感和民主的味道,而是充滿失望,感覺那不過是在浪費參政議政資源,以錯位的交鋒營造了一種熱鬧的幻象。
人大會議的重要職責之一是監督政府。我們希望,代表能代表人民,就某個問題對政府部門進行盤問,在某個政策上與政府官員唇槍舌戰,就某筆不妥的政府開支對部門步步緊逼,針對某個決策的可行性展開針鋒相對的辯論。也就是說,交鋒多是發生在代表和政府部門之間,火藥味產生于對政府權力進行監督的過程中。
可我們眼前四起的“兩會硝煙”是怎么產生的呢?它很多時候與監督政府無關,沖突是發生在輿論和代表委員之間。不是某些代表委員就某個問題當面批評相關部委,在辯論中爭出火藥味;而是某些代表委員提出一些垃圾建議或雷人提案,激起公眾批評從而擦出火藥味。被架上審判席的,不是政府權力置于陽光下接受人民監督引出的,而是一些代表委員和他們的提案議案。“炮轟某個提案”不斷制造著新聞熱點并影響著兩會的輿論議程。
這是一個非常耐人尋味的場景:代表委員本受民眾委托對政府進行監督,卻反成為民眾批判的靶子;民眾不是與代表委員一樣去監督政府,而首先去炮轟自己的代言者。硝煙四起火光沖天,人民與他們的代表委員打得一塌糊涂,卻忘記了他們原是自家人,忘記了他們本該合力去監督政府,一起去炮轟腐敗的官員,一起努力為權力加鎖。
代表委員的提案議案成為民眾“批斗”的靶子,問題可能出在某些代表委員身上。首先是他們沒有擺正自身的位置和背棄了自身的職責。人民推選他們當代表委員,本是委托他們代表人民對政府進行監督,約束政府權力,監督政府花錢。可許多代表委員卻反而站到了政府權力那一邊,有的為迎合政府“聞稅則喜”的偏好,提出許多收費增稅的餿主意,有的為政府的擴張權力和侵犯民權提供論證(嚴琦委員的“取消所有社會網吧而由政府辦”就帶著這種色彩)——當代表委員不去監督政府而站到民眾對立面時,與民眾的沖突自然在所難免。
“兩會硝煙”由此而生,無關民主監督,而是監督者自身的內耗。
最希望看到這樣的硝煙場面,一個人大代表拍案而起痛斥政府部門亂花錢,一個政協委員把部委高官問得啞口無言。不是像現在這樣,代表委員與政府間沒有硝煙,而與民眾打得不亦樂乎,喧囂的場景都是代表委員“雷語”引發的“血案”。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