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23日,在重慶綦江縣安穩鎮上壩村,農民到見底的堰塘中挑水。22日,重慶市部分區縣降下小到中雨,但綦江縣降雨量小,全縣旱情持續。據悉,綦江縣已持續干旱近半年,20個街鎮不同程度受災,飲水困難人口達8.36萬人,28.6萬畝水田缺水。 中新社發 劉小洋 攝
3月18日,廣西桂林市象鼻山景區漓江裸露的河床。中國西南地區旱情持續蔓延,云南、貴州和廣西西北部等地已達特大干旱等級,廣西近200萬人飲水困難。 中新社發 何斌 攝
中新網3月24日電 綜合消息,目前,中國西南地區嚴重旱情仍在持續。往年雨水豐沛地區出現大范圍嚴重旱情,除固有的自然因素外,一些“人禍”因素也引起媒體關注。分析指出,透過這次席卷大西南的旱災,人們應該對以往在保護自然生態環境、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諸多不足做出深刻反思,并采取積極措施加以彌補。
大旱背后凸顯“水利欠賬”
在云南,由于一向降雨豐沛,氣候濕潤,靠天吃飯的意識根深蒂固,防水害意識遠遠高于抗旱節水意識,對水資源高效利用的重視不夠。到3月中旬,全省庫塘蓄水僅為46億立方米,比上一年同期偏少近18億立方米。而比小型水庫規模還要小的一些地方水塘,不僅缺乏資金修繕,更沒有相應的科學管理,導致在干旱襲來之時更快枯竭。由群眾自發挖掘的小水窖,在沒有水源補充的情況下,更是毫無抵抗旱情的能力。據了解,如果旱情持續,到5月份的時候,云南將有1/4的人口面臨飲用水短缺。
在貴州,由于發育完全的喀斯特地形導致水資源向地下滲漏,水利基礎設施在貴州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現已建成的17893處蓄水工程中,中型水庫僅34座,99.9%都是小型水庫,總蓄水量不到20億立方米。 這次大旱考驗了水利設施,由于基礎弱,山區群眾居住分散,在各級財政仍然較為薄弱的情況下,國家繼續加大對貴州水利基礎設施的投入顯得非常迫切。五、六十年代修建的農田水利設施基本上都快報廢,現在農民又沒有動力來興修水利,而且農村里的青壯年勞動力都已經外出打工,導致農業基本上只能“靠天收”。
在四川重旱區涼山和攀枝花兩州市,大旱讓水利欠賬暴露無遺,“工程性缺水”成為旱情重要成因。多年來,中央財政的投入主要是針對大中型水庫,而在涼山這樣的高原山地,大型水庫建設不易,多建小型微型水利工程,包括山坪塘、水池,才能有效抗旱。涼山共268座水庫,但只有一座大型,一座中型,其余都是小型水庫。目前涼山州小型水利缺口在50%以上。國家在老邊少地區水利投入不足,欠賬在大旱面前暴露出來。
攀枝花市干旱重要成因之一是,缺少抗旱骨干工程,已有水利工程抗旱保障率低。該市抗旱辦介紹,2010年2月全市水利工程共蓄水10633萬方,比去年同期減少3268萬方,減少23.51%。目前攀枝花市僅有4座中型水庫,由于該市地處山區,每個水利工程能覆蓋的區域有限,而其他的小型和微型水利工程抗旱作用小。該負責人認為,積極規劃骨干抗旱工程項目,加大資金爭取力度,加強抗旱骨干水源工程建設,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干旱水源問題。
此外,干旱背后的“水利欠賬”還包括一些水利工程長期處于病險狀態,缺少及時的恢復修建。四川省涼山州此前的病險水庫整治中,一度進度緩慢、配套資金不到位很嚴重。攀枝花市也存在水利工程老化失修等問題。
從全國范圍來看,由于國家財政投入不足,中國目前多數水利設施老化失修,一些地方在干旱面前束手無策,水利設施不堪重負。大型灌區工程設施的完好率不足50%,中小型灌區工程設施的完好率不足40%。絕大多數泵站的灌排水能力達不到設計標準,有的只有設計標準的40%左右,有的完全失去了灌排功能,全國大型泵站中急需改造的比例高達85%以上。中國農田有效灌溉面積占農田面積的48%,有一半以上的農田得不到有效灌溉,仍然“靠天吃飯”。
亂采濫伐砍出“生態欠賬”
一個地區的氣候變化,往往與本地生態系統的改變有緊密的聯系。一方面,西南一些省份為了追求經濟效益,一直在砍伐原生態林,大力種植橡膠林和桉樹林,而這兩種速生豐產林都被形象地稱之為“抽水機”,大面積種植會導致地下水位下降,涵水能力很差。
對原始森林的大量砍伐,對自然環境的嚴重破壞,以及出于經濟目的任意改變一定范圍內的生態環境,都對此次旱災起到了火上澆油的作用。因為人類活動的影響,造成地下水位逐年下降,已經到了無處可尋水的地步。
另外,西南地區的水電站建設近年來密集上馬,這將對流域生態帶來重大改變,并且,水電站對水資源的“挾持”,也成為旱情加劇的一大原因。
對策:常態管理確保“長流水”
對于持續發展的旱情,專家從不同角度給出解決之道。中國水科院水資源研究所氣候變化與水資源研究室主任嚴登華認為,目前應該考慮壓縮用水需求,重點應該放在保證人的飲水安全上,一些耗水量大、用水效率不高的企業可以壓縮用水,甚至可以考慮暫時關停,全力保證人畜用水。此外,還可以適當開采地下水,充分利用中水和再生水,并把有限的水資源用在刀刃上,通過水資源的合理配置和調度,既保證人畜用水,又能提供生命線的保證。
在國家節水灌溉北京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總工龔時宏看來,這次大旱表明,既要建設大型水利設施,也不能忽視小型水利工程,必須要完善農田水利設施。對水資源較為豐富的地區,也不應忽視抗旱意識的培養。“工程不僅要建設好,而且更要管理好。”
中國水科院防洪抗旱減災研究所副所長呂娟認為,隨著人口增加、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對水資源的需求進一步增加,一個地區的發展應該與水資源的承載能力相匹配。開源和節流則是當今乃至長遠的抗旱手段。“所謂開源,就是要想辦法在抗旱應急(備用)水源上下功夫;所謂節流,就是要在全社會樹立節水意識,通過法律、制度等手段規范過度的用水行為,使經濟發展與水資源開發利用都達到最優狀態,進而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從長遠來看,嚴登華認為抗旱應該從危機管理、應急管理向風險管理與常態管理轉變,實現長期、中期和短期管理的有機結合。例如,長期看,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要與水資源的承載能力相協調;從中期來看,要做好水資源配置規劃。同時,要加強監測與預警預報、風險管理及應急調度能力建設,不僅要開展全過程、多圈層、天地一體化的監測,還需要加強降水及供需水的預測預報及綜合調度。目前來看,最迫切的任務是要進行干旱的風險分區,繪制干旱風險圖,并根據風險成因類型和發生概率,進行產業布局和水利工程布局的優化,以及水資源的合理配置。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