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陣風刮過,3000米海撥的云南尋甸縣功山鎮中心小學被飛揚的沙土包裹了。沒有瑯瑯的讀書聲,操場上孩子們三五成群地圍坐在一起。老師告訴他們,不要劇烈活動,因為學校快要枯竭的水源已經不能承受孩子們的飲水需求了。
教師帶頭捐款打井
爬過一座陡長的山坡,正在興建的功山鎮中心小學出現在視野中。從外表看,這座嶄新校舍與周圍貧瘠的民房有些不協調。中央教育財政的直接撥付解決了這個學校443個孩子的就讀問題。以前的老校舍因為不符合抗震標準已被棄用。
“新校舍建成是件大好事。可沒想到眼前的大旱來得這么兇猛。水的問題解決不了,恐怕這新校舍也要棄用了。”該校負責人陳永能說。
公開資料顯示,尋甸縣有各類學校242所,其中:中學20所,小學215所,其他7所。在校學生79280人,教職工3722人,近10萬師生的飲水問題,成為全縣頭等大事。
“現在鎮里的中心學校(當地教育辦事部門)也陸續接到一些社會援助,但杯水車薪。”陳永能的一位同事說。功山鎮一些教職員工說,此前,當地已經組織過大范圍的捐款行動。希望靠“自救加外援”的方式緩解當前困境。
昨日,記者在進山前購置了一批礦泉水本欲送給功山鎮小學。但陳永能說:“我們還有那口井(后山水池),這些水還是留給像柳樹河那樣的學校吧,他們太需要這個了。”
農民不放棄牲畜莊稼
在功山鎮,一些當地民眾反映,這里的生活用水價格奇高。但為了生活下去,即使水資源已經被炒到了30多元/方,人們還是要買。每天臨近中午的時候,到鎮上賣水的村民就會開著農用車到鎮上“送貨”。因為人多,這樣的“送水”行動往往還供不應求。
“我們自己也打井,但經常是白費功夫,挖到7、8米都不見有水。”甸頭村一位村干部說,在當地打井分兩種,一種是叫“人工井”,這種水井深度一般在12—15米,需費用約為2000元/口;而深度在30米左右的“機械井”由于涉及柴油、鉆探等開支,每口造價高達8000元。
甸頭村一位村民說,打井困難重重,讓村民不堪重負。進入功山鎮前,一些村民正在快要枯死的蔬菜田里平整土地。與一些地方不同的是,尋甸鄉民們說,盡管沒有足夠的水源,他們仍不想放棄家里的牲畜和耕地。現在村民都自發地將一些生活污水集中后用來“潑苗”。他們說,在旱情過去以前,這種方式可以確保農產品不至于“絕收”。
民眾呼吁平衡水資源分配
公開資料顯示,2008年尋甸縣地方財政總收入37838萬元,僅占昆明市0.89%,為昆明市第1名的五華區的9.4%,在全市僅高于祿勸和富民,排第12位。在當地一些官員眼里,雖然縣財政每年都在增長,但因為先天資源不足,一直在“拖后腿”。
“大旱當前,情況堪憂。”當地一位曾在鎮政府工作過的女士說,和很多地方一樣,水資源的“重工輕農”、“重城市輕農村”在這里一直或多或少存在。為了最大限度地拉動GDP,工業用水和城市用水歷來“理所當然”,這一現象在大旱之下必須調整。
實際上,當地正在建設的一項耗資18.63億元的水利項目“清水海引水工程”一直與尋甸縣民眾密切相關。這一工程的核心,是通過工程措施將包括尋甸境內的清水海、板橋河、石橋河、新田河水庫、塌鼻子龍潭、清水河左支和右支、恩則河及羅白河等水源的部分水量調往昆明城區。
當地的宣傳顯示,該工程并不是單一的供水項目,還將開展大量的水源環境管理工作,項目曾爭取到50萬美元的聯合國人居署贈款,用于水源保護區的環境改善。
但現在,一方面是因為滇池污染無水可用的昆明需要“解渴”,另一方面是尋甸、嵩明兩個縣城的抗旱需要,該工程面臨巨大考驗。 南方報業特派記者紀許光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