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秋季以來,我國西南地區遭受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災,農作物大面積絕收,千百萬人和大牲畜飲水困難。3月22日以來,西南部分地區出現了降雨過程,但旱區大部仍無有效降雨,除重慶農業旱情有所緩解外,西南重旱區旱情仍然持續。
來自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的信息顯示,根據現在的氣象預測和未來來水情況,西南地區通常將在5月20日以后才能進入降雨期;專家表示,雖然不排除一些地區會提前發生降雨,但目前仍然要做好抗大旱、抗長旱的準備。
自然災害特別是氣象災害是世界性問題。近年來,全球范圍內氣象災害的發展趨勢如何?為什么我國是世界上農業自然災害比較嚴重的國家?目前我國農業自然災害的發生有哪些新特點?農業減災工作面臨哪些迫切任務?帶著這些問題,記者3月末采訪了中國農科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特聘教授鄭大瑋。
全球氣象災害損失有加重趨勢
世界氣象組織秘書長M·雅羅指出,1992年至2001年期間全球水文氣象災害事件占各類災害的90%左右,導致62.2萬人死亡,20多億人受影響,估計經濟損失4500億美元,占所有自然災害損失的65%左右。
“隨著全球氣候變化和經濟總量的擴大,某些災害的損失有加重趨勢!编嵈蟋|說,根據聯合國的統計資料,全球洪水致人死亡的風險從1990年到2007年增加了13%,經濟風險增加了33%。截至2009年,1975年以來死亡人數最高的10起災害,一半以上發生在2003年至2008年。對12個亞洲和拉丁美洲國家的取樣調查顯示,1970年至2007年期間,84%的因災死亡人口及75%的被毀房屋集中在0.7%的巨災事件。因災死亡主要發生在發展中國家,而災害經濟損失以發達國家為主。
為什么我國是世界上農業自然災害比較嚴重的國家?鄭大瑋介紹,這是因為中國處于環太平洋和中緯度歐亞大陸兩大災害帶的交匯部,多地震與地質災害;大部分國土為大陸性季風氣候,季節與年際變化都很大,旱、澇、冷凍、風雹、熱浪等氣象災害頻繁;土地和水等農業自然資源的人均占有量不足,對氣候資源的變化與波動十分敏感;社會發展處于工業化和人口城鎮化中期,農業的脆弱性更加突出。
“農業自然災害具有明顯的周期性、群發性與災害鏈現象。我國糧食生產具有大致4—5年的準周期波動,大災之年往往多種災害相繼發生。干旱、洪澇、低溫冰雪等災害還具有復雜的災害鏈,其影響可延續到災害衰減之后相當時期,并延伸至下游產業。各種自然災害中,對農業產量和糧食安全威脅最大的是干旱,其次是冷凍與洪澇,造成生命財產損失最大的則是洪澇與臺風。”鄭大瑋說。
我國農業自然災害呈現三大新特點
鄭大瑋特別指出,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農業自然災害的發生出現了一些新特點:
首先,氣候變化使得某些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繁發生,尤其是南澇北旱態勢的發展。如最近十多年內發生的 1998 年長江與嫩江洪澇、1999 至2000年的大范圍干旱、2006年的川渝高溫干旱、2008年的南方雨雪冰凍、2009至2010年冬的云南干旱和華北低溫凍害都是幾十年不遇的極端事件。由于東北和華北已取代東南沿海成為糧食主產區和主要商品糧輸出地,自20世紀80年代后期以來,幾乎所有的糧食減產年都是嚴重干旱年,而1996、1998等典型洪澇年雖然沿江沿河地區經濟損失慘重,但大面積農田卻因雨水充沛而獲豐收。過去的干旱主要發生在北方的春季,現在擴展到北方的春夏與南方的夏秋或秋冬,并與高溫結合使危害加重。氣候變化還使作物病蟲害的發生擴展北移,世代增加和重疊。
其次,經濟全球化使得有害生物入侵及人獸共患病風險急劇增大,由于農產品貿易量的迅速擴大,國內外農業災害的影響可以相互波及并被放大。
第三,由于處在工業化和農村人口城鎮化中期,不少地區農村勞動力素質與農業比較效益下降,農業經營規模狹小又使得農業技術進步緩慢和農業災害保險推行困難重重,加上農業防災減災基本建設和基礎設施投入不足,導致農業對自然災害的脆弱性更加突出。
八條對策指向農業減災
“加強農業減災工作是一項十分緊迫的任務。”鄭大瑋向記者提出了八條具體的建議:
首先,要建立健全農業減災的各級管理機構。由于農業災害的特殊性,其他業務部門的減災業務并不能代替農業部門自身的減災管理。農業部門主要應加強農業生產過程的減災管理,包括產前預防、產中抗災和產后補救。
其次,各地應針對當地主要災害逐級逐項編制應急預案。現有國家和省級應急預案是針對全社會的,在農業生產中還需要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更強的應急預案。
第三,由于許多農業災害的孕育期和發生初期具有一定的隱蔽性,除加強現有氣象、水文、地質和植保監測工作外,急需建立農田遠程災害監視系統,同時要建立農業部門與氣象、水利、地質、民政等部門的災害信息共享與防災減災協調、聯動機制,以加強農業災害的監測和預警工作。
第四,充分挖掘和集成現有農業減災實用技術并向廣大農村推廣普及。特別是要研制和推廣一大批減災專用設備和器具,如北方的注水播種機和集雨貯水裝置可推廣到南方季節性干旱地區。
第五,品種抗逆性減退是災害加重原因之一,急需建立主要作物品種抗逆性鑒定制度并編制品種適宜種植區劃,制止盲目引種和跨區種植。
第六,加強農業備災,除民政部門貯備的救災物資外,農業部門應建立種子、飼草、化肥、農藥、柴油、水泵等抗災物資儲備制度。種子儲備除當地主栽品種外,還要儲備一些絕收后改種能成熟的救災作物種子。
第七,在全國普遍建立按流域統籌分配水資源的制度和編制節水農業發展規劃,加快北方病險水利工程的檢修,加大南方季節性干旱地區水利工程實施力度,使有限的水資源得以優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第八,推進農業災害保險試點,加大投入,首先在主要商品糧基地全面普及農業災害保險制度,確保糧食安全。(胡其峰)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