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位受訪專家看來,監督不到位,是公務接待失控的重要原因!案骷壢嗣翊泶髸鳛闄嗔C關,在監督制止公務接待不正之風方面,應當更有所作為。”汪玉凱教授認為,“但實際情況是,人大在這方面基本是缺位的,并沒有建立起必要的監督機制!
汪玉凱教授進一步解釋說,“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首先,目前相當多的公務接待費用在預算外循環,很難掌握具體數目;其次,在各級政府預算及其執行的權力分配格局中,實際決定權掌握在政府而非人大手中。政府既是預算的編制者,也是預算的執行者,人大難以監督。”
本刊記者調查發現,財務管理手段的落后,也為公務接待腐敗提供了便利。特別是電子消費不發達、發票聯網核查等技術手段落后,也為個別人多開、虛開發票及用假發票報銷等違紀違規行為的發生提供了可能。
信息公開的民間推動
公務接待過多,自然使很多領導干部沉浸在接待應酬之中,難以集中精力于本職工作,也不利于黨風、政風建設。
“公務接待中的種種不正之風,如果任其存在和發展,必將產生很大的危害!蓖粲駝P教授說,“首先,助長黨政機關的奢靡、鋪張浪費和盲目攀比之風,推高了行政成本,擠占了公共資金。其次,給一些人提供了貪腐的機會。再者,惡化干部群關系,使群眾對政府產生信任危機。”
近年來,公務接待失控引起高層高度重視。2006年,中央下發《黨政機關國內公務接待管理規定》,明文要求“接待單位應當嚴格按照接待標準提供住宿、用餐、交通等服務,不得超標準接待,不得用公款大吃大喝。”
該文件還規定,“接待對象需要安排用餐的,接待單位應當按照當地財政部門規定的伙食標準安排,不得超標準安排用餐,提倡自助餐,一般不安排宴請!
2009年初,中辦、國辦下發了《關于黨政機關厲行節約若干問題的通知》,2009年5月初,中央紀委、監察部、財政部也聯合下發《關于采取有力措施認真貫徹落實厲行節約八項要求的通知》。
但本刊記者調查發現,在公務接待消費接受群眾和社會輿論監督方面,顯得緩慢而艱難——
2008年11月,遼寧沈陽市民、律師溫洪祥向沈陽市政府提出信息公開申請,要求相關部門公開辦公費、招待費、差旅費等財務賬目,他的申請雖然被受理,但同時被告知“政府部門財務信息又極其敏感,(公開)難度極大,這個公開可能不會一蹴而就,結果可能不會太樂觀。”
2008年12月30日,河南南陽小伙王清向南陽市181個行政部門提交了7項政府信息公開書面申請,其中主要是“三公”消費問題。讓人錯愕的是,有些單位收到申請后,還將其當成了間諜。
盡管如此,多位專家受訪時還是表示樂觀,他們認為只要政府自身的改革措施不斷推進,力度不斷加大,再加上普通百姓、社會組織、新聞媒體的積極介入,就能實現建立公共財政公開制度和現代財政預算制度的目標。
打破“自我監督”的思維
從本刊記者采訪梳理的對策看,公務接待中的吃喝風并非不治之癥,只要做到信息公開,打破“自我監督”的思維,從預算、報銷手續、公示等環節入手,加強監管敢于處罰,便可使問題迎刃而解。
“公務接待開支無序增長的問題,絕非某些技術手段就可以解決的!敝袊嗣翊髮W政治學系張鳴教授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指出,“應建立政府行為預算硬約束的制度框架,讓人大可以通過預算制約、監督政府開支!
據專家介紹,按國際通行的做法,公務接待消費必須全部納入預算,并且公開接受媒體、公眾的監督,一旦違規,將受嚴厲的處罰。比如芬蘭,上至總理下至普通公務員,一起吃飯的有哪些人,點了什么菜,花了多少錢,都要在網上公開其清單,每位公民都能看得到、查得清。芬蘭就曾有一位中央銀行高官,在公務接待中不小心上了一道鵝肝,被媒體上網查閱菜單曝光后而下臺。
“對于公務接待,政府已經采取了一些措施,比如指定政府定點賓館、實行公務卡消費制度,這些都確實起到一些好的效果。但這遠遠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公務接待過多過濫、花費過多的問題。”汪玉凱教授說。
“要杜絕公務接待腐敗,可從三方面入手!蓖粲駝P教授建議,“首先,應在現在的有效制度基礎上,創新各種管理模式,對政府亂花錢的行為進行有效控制;其次,把預算外收入納入體制內管理,杜絕體制外循環;再有,對一些典型案例,要加大曝光力度,進行嚴肅處理,以起到切實的警示作用!
“黨政公務接待應制定全國統一的接待標準。對每一筆吃喝款項,包括支出的去向、用途,招待的標準,都嚴格按照公務接待的標準進行審核。”中國社會科學院尹韻公研究員對本刊記者說,“公務接待應推行清單制、實名制、公示制,公務接待單應有統一格式,其中內容包括:來客時間、地點、人數、單位、姓名職務,公務活動內容,接待地點、人均標準、接待總額、經手人、陪客、客人簽名、審批人等。一式三聯,報銷單位財務存檔備查!
“可從制度上升到法律層面,像治理貪污受賄一樣治理公務接待腐敗,增加違規成本。”尹韻公研究員認為,“如果公權力受到了剛性制約,公務接待就會走出尷尬的狀態,官員出于違法成本考慮,在公款吃喝時也會有所顧忌,也可大大減少腐敗的可能!薄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