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水浸街”無疑應該拋棄目前各地熱衷的“打補丁”方式,哪里堵就治理哪里,這樣永遠都根治不了。
“爭取逐漸把現有排水系統防洪排澇標準提高到五年一遇”,前日,在廣州市“5·7”特大暴雨防御及善后處置情況新聞通氣會上,市三防總指揮部指揮、市水務局副局長歐陽明透露:此次特大暴雨暴露出廣州排水系統防洪排澇標準偏低。目前,廣州中心城區現有6000多公里排水管網,達到一年一遇標準的僅占總量的83%,達到兩年一遇標準的僅占總數的9%。
對于這場特大暴雨創下的廣州“三個歷史罕見”,我們耳熟能詳。這是一場史上少見的強降雨,客觀事實不容忽視,但當具體數字被公布,還是不免愕然:初步統計全市經濟損失約5.438億元。受災人口32166人,中心城區118處地段出現內澇水浸,其中44處水浸情況較為嚴重;全市近萬個地下停車場中,有35個遭受不同程度的水淹,1409臺車輛受淹或受到影響,其中這一數字僅包括地下停車場被淹車輛,不包括停在露天停車場以及在路上行駛的車輛。一夜間,車庫變水庫,汽車變潛水艇,廣州變水城,而且,“5·7”的那場特大暴雨正式拉開我省汛期的序幕。
“水浸街”已經是個老問題,去年廣州花了9個億專門治之,因此對于這場特大暴雨,市民除對水浸的原因大惑不解外,也對水務部門治水浸街工作的效果提出質疑。難道真的是“越治越浸”?恐怕不然。眾所周知崗頂是傳統的水浸黑點,此次卻神奇地未受牽連,與去年3月28日廣州發生的第一場強降雨比較,今年崗頂的設計重現期為五年一遇水平,已具備防御同量級降雨的排澇能力,整治過的黑點這次明顯比其他地方要好。事實證明,關鍵不在于“越治越浸”,而在于有無找到治理的重點。
廣州市社科院城市管理研究所所長黃石鼎直言,當前城市建設只關心高樓大廈等可見系統,對地下排水等不可見系統太輕視。誠然,這已經不是哪一個城市的問題,問題只是有些城市僥幸沒有碰上“歷史性大雨”而已。城市排水系統的規劃設計、建設管理等方面存在缺陷是普遍現象,整治排水鐘情于“頭痛醫頭”,因此,結果往往是治了這里、堵了那里,解決了老問題,又來了新問題。廣州表態爭取逐漸把現有排水系統防洪排澇標準提高到五年一遇,這意味著管理者已經把整治城市排水工程全面提上日程,但整治“水浸街”無疑應該拋棄目前各地熱衷的“打補丁”方式,哪里堵就治理哪里,這樣永遠都根治不了。
發達國家的經驗說明,城市排水系統的規劃設計如果還只停留在如何盡快地將城市雨水直接排放和簡單地依賴“雨污分流”等傳統觀念上,已明顯地不能滿足現代城市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要求。我們常可以在歐美電影中,看到城市地下如同人造河般蔚為壯觀的排水系統。曾經風靡一時的美劇《越獄》,男主角邁克的越獄之旅就是從龐大而復雜的下水道開始的。女作家龍應臺曾說過:驗證一個國家和城市是否發達,一場雨足矣———最好來一場傾盆大雨,足足下它三個小時,因為,“它或許有錢建造高樓大廈,卻還沒有心力去發展下水道;高樓大廈看得見,下水道看不見。你要等一場大雨才看出真面目來”。
作為城市建設,我們必然需要有高參入云的建筑、整潔如新的街道、朝氣蓬勃的綠化帶,這是城市的“面子”,但也同樣需要諸如下水道系統這種支撐城市的“里子”。維克多·雨果在《悲慘世界》中說,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這句話某種意義上對我們也適用———下水道,也在彰顯和考驗著職能部門的智慧與良心。從整體規劃入手,將防洪排澇標準提高到五年一遇,讓遠離“水浸街”變得可期。南方日報評論員
參與互動(0) | 【編輯:吳博】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