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快就不要慢”
受全國建開發區熱潮影響,清水河縣未得到批復之際,讓建筑商墊資建新區政府辦公樓
張亮、云院禎到清水河縣后清晰地感受到建新區的壓力。
據他們介紹,2002年是全國建設新區、開發區的高潮時期。內蒙古自治區上到首府呼和浩特下到各盟市,幾乎每個旗縣都劃定區域,進行開發區、工業園區建設。
當時,呼市下轄的9個區縣均有開發區建設任務。作為呼市最窮的清水河縣,建新區遷舊城已算起步較晚。
云院禎告訴記者,作為從烏蘭察布盟劃歸呼市的三個縣之一,另外兩個縣武川和和林格爾縣啟動很快,清水河縣已處于落后狀態。
閆耀是在2002年張亮他們之后被呼市下派的干部,當時任副縣長。
閆耀說,作為外地的交流干部,本身壓力很大,急于找到改變當地面貌的突破口。而在當時各地建設開發區的態勢下,加上清水河的舊城現狀,更是想要“撤舊建新”。
但縣里仍有干部對此心存疑慮。
作為外派的干部,云院禎認為這是因為部分當地干部和群眾因長期處在閉塞環境下,思想觀念落后。據閆耀介紹,清水河縣在劃歸呼市前,是烏盟的一塊“飛地”,一年縣里只開兩次會。劃歸呼市后,縣里干部常抱怨,工作太多開會太多。
張亮說,為了改變干部的發展思路,他和云院禎分別帶隊前往鄂爾多斯、烏海、包頭等地考察開發區建設。
最終,這個建新城的決策在歷時8個多月后于2000年,被清水河縣常委會、人代會通過。
張亮和云院禎他們很快選擇在現今宏河鎮政府附近的空地上,規劃5平方公里,作為清水河縣開發區(即新城區)的地址。
在開發區還處于審批階段,開發區的土地利用還未得到批復,清水河縣新區的建設便已于2003年開工。
“當時的風氣是能快就不要慢。”張亮這樣解釋。
新區的首批工程是縣委縣政府的行政辦公樓。資金來源是,承包工程的建筑商先行墊付。
時任副縣長的閆耀說,當初率先興建政府大樓,也是為了給社會和企業一個定心丸,讓他們放心到新區投資。
“押寶”火電廠
只有大型企業落戶新區才能提升人氣吸引地產商;呼市給了一個上百億的項目助力新區建設
清水河縣2002年時的財政收入只有3200萬元。而新區建設需要61億元,如何籌措這一如同天文數字般的資金費用?
這被當地部分官員認為,很不切合實際。
而張亮有自己的想法。他借用了山西長治原市委書記呂日周的話,要走一條“政府搭臺,企業唱戲”的路。張亮認為,新區中一些開發項目能吸引房地產開發商的建設資金。
對于新區建設資金的籌措,張亮他們想了三個途徑:
一是縣政府自籌部分資金,向銀行貸款;二是各單位積極向上級爭取申請資金,解決本部門的辦公樓建設;三是社會化融資,縣里提供優惠政策,建筑商提供公共設施建設,他們提供土地政策,讓其在新區做其他房地產開發。
同時,呼市也對清水河縣實行政策傾斜,把該縣的小城鎮建設資金捆綁起來,投入到新區建設中。
當然,張亮也有他的擔心。他擔心,一旦新區人氣不足,沒有開發商看中,新區融資將是很大困難。新區也會變成空城。
而隨之而來的火電廠項目,就成了張亮最終建新區的“押寶”對象。
據張亮介紹,時任呼和浩特市委書記的牛玉儒給清水河縣引薦了一個大投資商———香港華潤集團。當時香港華潤要與北方電力計劃聯合投資一座2×60萬千瓦、4×100萬千瓦空冷發電機組大型電廠,投資總額達上百億。
張亮認為,一旦火電項目落戶新區,它所產生的帶動作用巨大,一舉可以解決新區人氣聚集的問題。
而清水河瀕臨準格爾煤田,旁邊有渾河,并且周邊有多家消化煤灰的陶瓷企業,是火電廠項目的俱佳選擇。
“我就是把寶押在火電項目上了。”張亮說。
被“錯殺”的火電項目
恰逢中央2006年整治內蒙古違規電廠,清水河縣的香港華潤電廠也無法獲批
張亮跟華潤火電廠這個項目5年,有時3個月會去7次香港。2004年2月,華潤電力的清水河項目獲得國家專家組論證通過,當晚張亮連喝40多杯白酒。
也正因為有了華潤的火電項目,一個鄂爾多斯的地產開發商對清水河縣新區表現出濃厚興趣,他愿意承包新區所有小區項目。
劉軍是香港華潤駐內蒙古的代表。他奉命來到這個北方的大漠城市,籌組先期的工程。開始,一切似乎都進行得很順利,環保評估、用地許可、大型宣傳牌制作等等,完成了工程上報所需要的60多個地方支持性文件和8個專題研究報告。
劉軍說,清水河電力的前期工作在內蒙古是最扎實、獲得各級批文最完整的項目,特別在環保方案上,“最后就等待國家發改委核批了。”
2006年,內蒙古發生新豐電廠的違規案。
劉軍說,當年8月18日,國務院辦公廳發文點名批評內蒙古違規建設電廠高達860萬千瓦,并責成自治區主席和兩位副主席向國務院作書面檢討。
2007年3月,國家“十一五”小火電關停實施方案正式發布。
清水河縣的火電項目最終無法獲批。
回憶往事,時任該縣副縣長的閆耀多少有些惋惜。他說,華潤電廠屬香港企業,比較正規,沒有正規手續就不開工。假如他們像其他地方的電廠一樣,未批先建,清水河新區也能隨之建起來。
參與互動(0) | 【編輯:朱鵬英】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