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兒防老”模式遭受挑戰
子女在外打工無力照顧,鄉鎮養老院不敢奢望
一個老舊的小院,七八位老人在曬太陽,還有些老人在房里聊天,陪伴他們的是屬于自己的一張床、一個床頭柜和一個小衣柜。這是很多鄉村敬老院里的典型場景。老人們依靠子女每月交的“托老費”在這里養老,排遣寂寞的方式不多,只能看電視、聊天、打牌。雖然沒有親情,但讓老人們知足的是,吃穿不愁,生病時還能有人照顧。
據民政部統計,我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去年底已達到1.67億,占全國總人口的12.5%,其中大約60%以上的老年人口在農村,農村養老需求強烈而迫切。
家庭養老和集體養老,是我國農村現行的主要養老模式。但是,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變遷,這兩種養老模式都受到了挑戰。
養兒防老,是千百年來中國農民傳統的養老觀念。但是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家庭養老實際上受到多種因素的制約,如家庭關系是否和睦、子女是否具備供養能力等等。若是子女無心贍養或無力贍養,都有可能造成老年人晚景凄涼。近年來,農村家庭規模也在逐漸縮小,大量的年輕人外出打工,家庭的養老功能逐漸弱化。這意味著健康不佳的老年人在經濟供養難題之外,還要面臨生活不便、照料不夠等問題。
目前我國農村集體養老的形式主要有“五保制度”和“敬老院制度”。雖然近年來國家對五保供養投入力度不斷加大,集中供養對象的基本生活得到了不小的改善。但目前分散供養對象供養經費主要由縣、鄉、村承擔,保障標準低、資金缺口大、地方財政兜底難等仍是比較普遍的問題。而且根據《農村五保供養工作條例》,只有無勞動能力、無生活來源又無法定贍養、撫養、扶養義務人,或者其法定贍養、撫養、扶養義務人無贍養、撫養、扶養能力的老人,才能享受五保供養,這使得那些子女不愿盡贍養義務、生活困難的老年人處境愈發困窘。
鄉鎮敬老院正日益成為部分農村老人向往的最后歸宿。但是,據民政部統計,全國有養老床位250萬張,僅占老年人口的1.5%。相當于中國每1000名老人才有15個養老床位。養老機構數量不足,服務設施較差等原因,會讓部分農村老人入住敬老院的向往也成為“奢望”。
“新農保” 普惠廣大鄉村
1633萬名農村老年人已按月領取養老金
家住北京郊區的張大媽今年63歲,近來她的生活發生了不小的變化。以前每天早上她都要自己起來生火做飯,既麻煩又受累,現在她總是叫上老姊妹到村口的早點攤上去吃,一碗豆漿一個油餅,一碗餛飩幾個包子,兩塊錢一份。一邊吃飯一邊聊天,老姊妹們都很開心,如今的早點攤上大部分顧客都成了老年人。
張大媽說,以前每月生活就靠兒女給個三五十元,不舍得出來吃,現在月月能領200多元的養老保險金,村里走得動的老人都來吃早點,既方便又能聊天打發時間。
這是農村養老機制變革后帶來的變化。國家養老正走進農村老年人的生活。
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在總結試點經驗的基礎上,民政部就制訂下發了《縣級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基本方案》,后來被稱為“老農保”。但是,由于“老農保”主要依靠農民自己繳費,集體補助的比例很低,實際上就是一種自我儲蓄,農民參保的積極性很低。
如何以普惠方式讓所有農村老人享受到經濟發展成果,成為各方關注熱點。2009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抓緊制定指導性意見,建立個人繳費、集體補助、政府補貼的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
2009年8月,我國新型農村養老保險試點正式開始。按照新農保時間表,2009年,新農保在全國10%左右的縣(市、區)開展試點,2010年覆蓋全國23%的縣(市、區),到2020年將實現“新農保”全覆蓋。
“新農保”采取個人繳費、集體補助和政府補貼相結合,其中中央財政將對地方進行補助,且會直接補貼到農民頭上。在支付結構上,新農保分為基礎養老金和個人賬戶養老金兩部分。前者由國家財政全部保證支付,這意味著農民60歲以后都將享受國家普惠式的養老金,目前是每人每月55元。我國農村60周歲以上的老年居民已超過1億,按現在的最低標準基礎養老金即每人每月55元,如果2020年實現全國覆蓋,國家財政每年將支付近700億元資金。
數字顯示,到2009年底,全國已有27個省、自治區的320個縣(市、區、旗)正式啟動“新農保”試點,覆蓋農村居民約1.3億人。截至今年5月初,參加試點地區和4個直轄市的部分地區已有5199萬人參保,占試點地區16周歲以上農村人口總數的78%,1633萬名經確認符合條件的農村老年居民已按月領取養老金。
保障水平還是太低了
公共財政應增加投入,消除農村老人后顧之憂
農村養老是億萬農民自身面臨的現實需求,已成一個社會焦點問題,也是國家面臨的一個巨大挑戰,尚沒有一種單一的養老方式能全部解決包括物質提供、精神慰藉、日常護理等內容的養老需求。加之我國農村社會養老保障體系尚不完善,農村經濟相對落后,這也決定了家庭居家養老仍會在相當長時間內作為農村養老的基本方式。因此,專家認為,養老制度設計不能脫離這個實際,應在統籌城鄉發展的背景下,以實現農村養老的全面覆蓋、標準多層次、模式多元化為目標,建立起人性化、制度完善、可持續發展的養老體系。
專家建議,在養老事業上,政府、社會、社區、家庭都應真正重視起來,釋放更多的人情溫暖。公共財政應增加對農民養老保障的投入,加快建立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提升農民基礎養老金標準,把符合條件的老人全部納入保障范圍,同時要加強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落實。整個社會要營造尊老愛老的氛圍,農村社區要為留守老人提供生活服務,子女也要切實盡到贍養義務。
事實上,實現“老有所養”還有很重要的配套內容,就是“病有所醫”。農民老了最怕得病。要解決農民養老問題,還必須加強和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逐步完善農民的醫療保險尤其是重大疾病保險。專家提出,政府可以通過適當加大大病統籌的比例、提高專門針對大病的統籌補貼、加大重大疾病的報銷比例等舉措,讓農村的老年人能看得起病,真正擁有一個幸福健康的晚年。
參與互動(0) | 【編輯:吳博】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