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華文教育工作者:教育是幫孩子成為更好的自己
中新社北京8月21日電 (劉立琨)秋季學期即將開學,多國重新開放線下教學。日前,多位海外華文教育工作者在接受中新社記者連線采訪時表示,近年來華裔家長對華文教育的要求越來越高,而成功的教育一定離不開“因材施教”。
法國辛老師中文學校校長辛麗燕2012年來到法國。近年來隨著中國國力增強及高學歷新移民人數的增加,她感到華裔家長們對下一代的中文能力愈發重視。“我們的華文教學在幾代人的努力和堅持下走到現在,對綜合能力的要求也越來越高。”
“我們學校成立于24年前,當時德國的中文學校不太多。但現在無論從形式、領域等各方面看,華文教育機構都已經變得多種多樣。”德國斯圖加特漢語學校校長陳薇表示,低齡學生的數量越來越多,教學重點也不再局限于讀寫能力,“家長希望孩子更多地了解文化上的東西。”
優秀的教育模式應該是怎樣的?針對這個問題,幾位老師給出了相似的答案:因材施教。
西班牙博思語言學校校長潘麗麗表示,針對不同的孩子、孩子的不同階段,老師采用的教育模式都是不一樣的。“中文與西班牙語、法語、意大利語等拉丁語系語言不一樣,學習初期需要通過重復練習鞏固記憶。”潘麗麗說,為了提高孩子們的學習興趣,老師會采用“配音秀”等多種方式教學。在孩子有了一定基礎之后,則會更多地采取引導的方式。
陳薇表示,教學效果和孩子的年齡、家長與學校的配合都有關系。“疫情以來,我們一直采用網絡教學模式。低年級學生的注意力、持久性相對弱一些,而高年級學生上網課的效果相對就好一些。而家長也需要督促孩子完成相應的練習,學校和家庭雙方的投入缺一不可。”
“教育的意義是幫助孩子發展成為更好的自己。”辛麗燕認為,相比較在具體知識與技能上的投入,培養一個人格完善、體魄強健、能感受到快樂與幸福的孩子更加重要。“任何教育模式都必須建立在這個基礎之上,否則都是舍本逐末。”
近年來,中國舉辦了豐富的中文教育交流活動。辛麗燕表示,這些活動大大充實和擴展了日常課堂教學的外延,激發了孩子們學習中文的熱情。
“不同類型的活動可以鍛煉孩子們不同方面的中文表達力,從更廣闊、更細致的層面體會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與祖(籍)國建立深度的情感鏈接,這對他們未來的自我認知和歸屬感是至關重要的。”辛麗燕說。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潘麗麗說,孩子們在課本上學到中國的名勝古跡、歷史文化,與他們到實地去探訪效果是不一樣的。“這樣的‘尋根之旅’給孩子打開了一個窗口,讓他們對中華文化產生敏感度,非常有意義。”對于近年來中國國內愈發注重素質教育,她也十分贊同,“希望下一代孩子能夠更好地全面發展。”(完)
華人新聞精選:
- 2024年12月22日 12:21:30
- 2024年12月15日 14:05:07
- 2024年12月07日 11:35:24
- 2024年12月05日 10:46:33
- 2024年12月04日 10:50:30
- 2024年12月02日 11:45:18
- 2024年12月02日 11:19:56
- 2024年11月30日 15: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