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癥超聲助臨床醫生提升救治水平和效率
中新網上海12月8日電(記者 陳靜)“在ICU(重癥醫學)中,重癥超聲為患者的病情評估帶來了革命性的改變,被稱為‘重癥之眼’‘看得見的聽診器’。”上海市醫師協會超聲分會技術組副組長、海軍軍醫大學第三附屬醫院(上海東方肝膽外科醫院)超聲診療科主任蔣棟8日接受采訪時指出,重癥超聲技術作為專業化規范化治療手段,提高了ICU搶救與診治水平,為重癥患者的救治打開新通道,給生命帶來希望之門。
![](http://i2.chinanews.com.cn/simg/ypt/2024/241208/64f2a4d3-8186-4eb6-ba46-14723b6acd8a_zsite.jpg)
蔣棟介紹,重癥超聲是指在重癥醫學理論指導下,運用超聲可視化手段,結合臨床思維,針對重癥患者進行以問題導向的、多目標整合的動態評估過程。“比如:無論在急診,還是門診、病房,遇到突發低血壓的病人,如果我們能用超聲看一下心臟,就能第一時間發現有沒有心臟收縮功能異常,從而為心梗病人盡早救治贏得搶救時間。因此,重癥超聲是一種重要的醫學檢查手段,以無創、即時、可視化的特點在重癥患者的救治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這位專家解釋。
2024年中國重癥超聲研究組第325期培訓班8日在上海舉行。包括北京重癥超聲研究會會長王小亭在內,來自全國多地約30位專家在雙休日兩天里為中國各地逾百臨床醫生講授重癥超聲領域的技術等,以助力提升重癥救治水平和效率。
據悉,北京協和醫院攜手世界重癥超聲聯盟(WINFOCUS),率先在國內開展重癥超聲培訓以來,培養了一批又一批骨干力量。2013年,重癥超聲培訓進一步擴展,與清華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四川大學華西醫院、中南大學湘雅醫院、上海瑞金醫院等眾多國內知名醫院一道,共同推廣重癥超聲的應用,有力推動國內重癥醫學水平的提升。
海軍軍醫大學第三附屬醫院(上海東方肝膽外科醫院)院長周全指出,重癥超聲不僅助力重癥醫師高效地管理患者,還極大地提升了臨床診治的效率。當天,上海市胸科醫院重癥醫學科副主任醫師金磊在翻看“朋友圈”時獲知培訓班的信息,匆匆趕來學習。他說,近年來,重癥超聲無論在技術,還是在科研上,均發展迅速,對患者特別有幫助。“直觀、無創是重癥超聲的最大優勢,臨床上需求量很大,便攜式的設備也容易‘上手’。”金磊說,尤其對于年輕醫生來說,掌握重癥超聲技術,可以大幅提升救治水平。
這位來自專科醫院重癥醫學科專家表示,既往要確診患者疾病,需要拍胸片或者做CT,這些影像檢查是有輻射的,患者不可能反復做。一些危重患者行動不便,被推出去做影像檢查會增加風險。“重癥超聲可以在床旁反復做,作為一名特別關注心、肺病變的重癥醫學科醫生,我對重癥超聲技術特別感興趣。”他說。
蔣棟介紹,超聲可覆蓋的檢查范圍非常廣泛,除了對骨骼和含氣體的臟器不敏感外,對身體其他部位組織,基本上都可以用超聲來進行檢查。超聲造影是目前最先進的超聲成像技術,被稱為超聲醫生的“第三只眼”。超聲造影及超聲造影引導下的治療、術中超聲造影,讓超聲診斷和治療更精準。
![](http://i2.chinanews.com.cn/simg/ypt/2024/241208/81322e10-0191-4468-bfed-d37a695e00e8_zsite.jpg)
在采訪中,記者了解到,肝臟剪切波彈性成像檢測和脂肪肝超聲定量檢測技術(UDFF)備受關注。蔣棟解釋,這是肝臟無創的診斷技術,能破解脂肪肝、肝纖維化診斷難題:快速、定量檢測肝臟硬度、脂肪變性程度,被稱為“電子觸診”,有助于診斷隱匿性肝臟慢性病變。蔣棟表示,有研究表明,脂肪肝也會引起肝纖維化,引起肝腫瘤。以往只有磁共振可以定量檢測肝臟脂肪含量。但安裝金屬支架和心臟起搏器等的患者則無法接受磁共振檢查。隨著技術發展,超聲可以開展定量研究,適用人群更廣泛。這位專家表示,對于代謝相關性肝病患者,盡快確定脂肪含量,便可盡早干預,通過調節飲食結構、增加運動等或者借助藥物等進行干預,避免出現肝臟纖維化,進而引起肝部腫瘤。
蔣棟表示,在臨床對重癥超聲需求不斷增加的情況下,讓臨床醫生掌握相關技術,可以大大提升患者救治效率。在臨床醫生掌握了重癥超聲技術,對于超聲科醫生而言,除了配合臨床共同確診患者病情外,可以把更多精力用于精準診斷疑難病癥和開展科研。(完)
![](/fileftp/2022/04/2022-04-20/U719P4T47D50049F24533DT20220420152844.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