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評|風從烏鎮來 為無窮的遠方無數的人們帶來福祉
烏鎮峰會,總會讓人想到風。這陣風,它會帶著數字水鄉的清新潤澤吹向世界,帶去互聯網新近變化的消息,交換著理念、資源與機遇的“水汽”,為維持全球網絡生態的平衡與發展貢獻一份力。
科技的風一直吹。“黑科技”這個詞兒不一定是源自互聯網大會,卻會在每年會間頻繁出現。今年的“互聯網之光”博覽會上,云上生活、元宇宙的熱度還沒過去,AI醫療、AI機器人、大模型、AIGC又成了新的主角。在眼花繚亂的領先科技中,我們不僅能看到技術如何在大眾視線之外快速生長,更能觸摸人性之光的溫暖。比如AI醫生的創新,實際上是科技如何良性介入現實生活的示范,試圖回答的是醫療資源供求失衡帶來的效率問題、公平問題。烏鎮十年,見證了科技與人性的兩條腿,如何努力在平衡中走向遠方。
交流的風一直吹。有媒體統計,此前已有來自全球政府部門、國際組織、互聯網領軍企業、行業協會和學術機構等172個國家和地區的近12000名參會嘉賓相聚烏鎮峰會。短短三天,20場分論壇,120余家境外企業和機構參展,各種獎項頒布、成果發布……參會的人都有體會,烏鎮峰會的安排極為緊湊,總給人目不暇接之感。一日千里的互聯網世界,需要交換意見、達成共識的議題太多了,人工智能、算力網絡、網絡安全、數據治理、數字減貧,任何一個話題單拎出來,都值得細說細談。烏鎮峰會作為全球互聯網共享共治和數字經濟交流合作的高端平臺,其高端如何體現?一定程度上就體現在交流的質量、共識的取得上。今年大會成果之一《發展負責任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研究報告及共識,就直面ChatGPT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失范風險。呼應網絡治理新難題的速度,不可謂不迅速。
共享的風一直吹。冷熱有別,海陸有差,遂成為風。在我們享受外賣到家、網聯萬物、海量信息觸手可得之時,世界上一些國家和地區的人們,仍生活在互聯網的盲區。國際電信聯盟數據顯示,到2022年,全球仍有34%的人口沒有接入互聯網。他們被不斷提速的互聯網發展列車遠遠甩下了,發展的“馬太效應”因此更為突出。誰來填補“世界的參差”?2014年以來,連續9年,習近平主席或親臨現場發表主旨演講,或視頻致辭,或向大會發來賀信,始終貫穿著一個理念主張——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這個答案耀眼、醒目、智慧、有力,將“天下大同”的理想向虛擬世界延伸,帶著東方文明的深刻印記,為無窮的遠方、無數的人們帶去互聯網的福祉。
風之力,最為柔軟,也最為猛烈。風從烏鎮來,吹拂萬物,帶來互聯網世界更好的發展,正在努力實現人的更好發展、人的共同發展。(潮新聞 評論員 張萍)


理論新聞精選:
- 2025年04月10日 19:42:10
- 2025年04月10日 19:33:44
- 2025年04月09日 17:41:00
- 2025年04月08日 18:43:53
- 2025年04月08日 10:4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