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準路徑加快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
生產力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新質生產力已經在實踐中形成并展示出對高質量發展的強勁推動力、支撐力。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強調,“推動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推動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優化組合和更新躍升,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以高技術、高效能、高質量為特征的生產力”。這為我們搶抓機遇、找準路徑、靶向施策,加快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指明了方向。
加快產業深度轉型升級
促進產業深度轉型升級,不僅能夠大幅度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全要素生產率,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而且有助于在全球產業鏈重構中贏得主動。
推動產業結構持續優化。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產業結構不斷調整,有效帶動了生產效率的提高。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要聚焦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進一步推動產業向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知識密集型轉型升級,促進勞動生產率高的行業和部門加速成長,實現新舊動能接續轉換,大幅提升全要素生產率。抓住全球價值鏈重構和產業分工格局重塑的機遇,推動我國產業向全球產業鏈價值鏈中高端攀升,力求在國際分工體系中占據有利地位。
統籌推進傳統產業升級、新興產業壯大、未來產業培育。我國傳統產業在制造業中占比超過80%,是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基底,也是吸納就業的重要渠道,要提高傳統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發展水平,實施制造業重大技術改造升級和大規模設備更新工程,讓傳統產業成為形成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載體。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是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陣地,要聚焦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新能源汽車、航空航天等領域,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鞏固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前瞻布局未來網絡、量子信息等一批未來產業,掌握未來發展主動權,塑造國際競爭新優勢,為新質生產力培育發展提供廣闊空間。
促進區域產業協同發展。發展新質生產力既要堅持全國一盤棋來謀篇布局,又要發揮各地區比較優勢。不同地區需立足地方經濟發展水平、資源條件和要素稟賦等發展實際,結合自身產業結構特點、科技創新資源、基礎設施狀況等,因地制宜培育新產業、新動能,有針對性地選擇產業發展模式,加強各類資源要素的有效統籌配置。同時,推動產業在區域之間有序轉移,構建區域分工協作體系,優化新質生產力空間布局。
實現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
生產要素的創新性配置是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客觀要求,要推動技術、人才、資金等要素資源在更大范圍內順暢流動,充分發揮市場的規模效應和集聚效應,不斷提升要素供需匹配效率,提高全要素生產率。
整合科技創新資源。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要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在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方面下更大功夫。集聚各方力量進行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打造更多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的硬科技。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不斷提高科技創新資源的配置效率,推動各類創新資源向重大科技項目集聚,持續強化基礎研究和核心技術攻關,加快提升原始創新能力,加速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推動人才資源優化配置。勞動者是生產力中最重要、最活躍的因素。發展新質生產力,人才是關鍵。當前,我國人口發展面臨著深刻而復雜的形勢變化。要進一步提升人口整體素質水平,推動人口紅利加快向人才紅利轉化,促進人才順暢有序流動,充分釋放人力資源潛能,使人才要素與其他要素更好組合在一起。
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質效。實體經濟是金融的根基,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脈,為實體經濟服務是金融的天職。作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科技創新具有成本高、研發周期長、風險大、成果轉化應用難的特點,科技創新的各個階段都需要金融支持。應根據新質生產力特征與形成規律,推動金融資源投向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制造、綠色環保、新材料、生物醫藥等領域,積極發展風險投資,壯大耐心資本,引導金融資本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同時加大金融對傳統產業改造升級的支持力度。
深化體制機制改革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需與生產力發展相適應。要通過改革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逐步形成與新質生產力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讓各類先進優質創新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集聚。
更好發揮市場機制作用。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加快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推進要素市場制度建設,實現要素價格市場決定、流動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為新質生產力發展創造良好環境。充分發揮國有企業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中堅力量作用,推動國有企業完善創新體系,增強創新能力,激發創新活力,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鼓勵引導和支持有條件的民營企業發揮生力軍作用,提升創新能力,探索新領域、新技術、新市場。
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勞動者工資決定、合理增長、支付保障機制,健全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完善再分配機制,充分發揮失業保險等社會保障制度功能。允許科技人員在科技成果轉化收益分配上有更大自主權,深化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
一體推進教育發展、科技創新、人才培養。按照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要求,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完善人才培養、引進、使用、合理流動的工作機制。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統籌推進育人方式、辦學模式、管理體制、保障機制改革,加強對人的綜合素質和科技創新能力的培養。圍繞制約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最緊迫的問題改革攻堅,優化資源配置,實現布局重大科研任務和發展高質量教育、培養高層次人才的有機結合。完善人才自主培養機制與人才有序流動機制,強化人才激勵機制,激發人才創新創造活力,加快塑造素質優良、總量充裕、結構優化、分布合理的現代化人力資源,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支撐。
(經濟日報 作者鄧曲恒系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經濟研究所研究員)
理論新聞精選:
- 2024年12月17日 15:36:46
- 2024年12月16日 16:36:01
- 2024年12月14日 10:2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