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月29日電 在中國于2002年底發射的“神舟”四號飛船中所載的兩名“模擬人”,擔負著考核飛船艙內環境的適人性任務。解放軍報今天刊文,披露中國航天“模擬人”誕生的過程。
軍報指出,“模擬人”是飛船從無人到有人狀態轉變的最關鍵的一個支持系統。“模擬人”,即擬人載荷系統,是在特殊的空間環境條件下模擬人體的相關功能,例如人體的耗氧、產熱等各項生理指標,用來定量考核飛船的環境控制與生命保障系統、醫學監督系統和飛船的相關系統的功能。它的成功研制為實現載人飛行提供了可靠保證。
在2002年4月1日,中國自行研制的“神舟”三號飛船在太空繞地球成功飛行108圈后準確返回預定著陸點。同日,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指揮部首次對外界透露,“神舟”三號飛船上裝有“擬人載荷”裝置和“形體假人”。
某研究所航天醫用電子工程研究室,承擔著中國載人航天工程中航天員系統的“醫監設備”和“擬人載荷”系統的研制工作,就是他們成功研制了“模擬人”。
2001年5月中旬,解放軍總裝備部領導和航天員系統總體部明確提出,要在“神舟”三號飛船艙內和“模擬人”上裝備檢測飛船上升、著陸期間沖擊加速度值的測量設備。任務下達后,該研究室立即召開任務動員會,定方案、定計劃、定人員,組織技術攻關小組開始攻關。
在近4個月的時間里,要拿出這套沒有任務參照系數、參照模式的設備,面臨許多困難。他們把這次任務當成了一次鍛煉、檢驗隊伍的機會。
剛毅沉穩的嚴洪,是位大學畢業在地方工作了10年后才考入國防科技大學的研究生。有人問他,你這個時候了為啥還選擇參軍入伍?他說,我就是沖著“載人航天”這4個字而來的。由他擔任研究室副主任并主持承擔的“載人飛行醫監醫保決策支持系統”,僅方案論證就寫了30多篇,每一稿都是八九萬字。在“神舟”三號飛船產品研制最緊張的階段,他帶著幾個年輕人干脆吃住在機房。
載人飛行醫監醫保決策支持系統,是確保載人飛行的一個非常關鍵的技術工程,既有硬件集成,還要編寫軟件,工作量非常大。領導考慮到該系統難度和載人飛船試驗進度,曾告訴他們爭取在發射“神舟”三號時打通鏈路,若不行等發射“神舟”四號前打通也可以,但他們心里不服氣,一定要在“神舟”三號之前完成,為“神舟”四號飛船正常運行打下堅實的基礎。為了這莊嚴的承諾,他們連續幾個月沒日沒夜地加班加點。2002年2月8日,通信卡的故障終于排除了,硬件通信接口的問題解決了,整個系統和北京指控中心接通了,趕在飛船進發射場前圓滿完成了任務。
飛船在太空運行的日子里,該室所有參試的人員都始終堅持工作崗位,大伙兒的雙眼都在緊緊地盯著計算機屏幕上每一個滾動的參數。當他們研制的載人飛行醫監醫保決策支持系統在“神舟”三號飛船上運行非常良好時,在場的領導和專家都有點難以置信。航天工業總公司的一位資深老專家激動地說:“這個曾被外協單位報價1500萬元的系統,你們僅用近500萬元就完成了,工作狀態這么好,并且只用了這么短的時間,部隊的年輕人真不簡單啊!”
31歲的項目組長楊云和、女助理研究員張葵,別看年輕,卻有多次參加重大任務的經驗。在接到沖擊加速度測量裝置試驗的任務后,他們每天的時間單位是以小時計量。短短幾個月的時間,楊云和先后到外協單位出差16次,從傳感器的采集,計量、電裝、安裝、落焊,一點不拉,全程跟進。
董連海是位不到30歲就擔任擬人載荷分系統的副主任設計師,是“神舟”三號飛船上的“形體假人”新產品設計主管。為了做好人體代謝模擬裝置的總體結構設計,他先后設計了幾百張“形體假人”圖紙。為了做“形體假人”的耳朵,要反反復復多次制作、試驗。為了滿足將沖擊加速度測量設備安裝進“形體假人”體內的技術要求,在酷熱暑天,董連海把自己關在了實驗室,衣服一直沒有干過。為了“形體假人”跑了多少趟工廠,他已無從計算,只是到產品正式交付時,董連海的體重減了好幾斤。
“神舟”四號飛船在運行過程中實時傳回的各項數據表明:“模擬人”提供的生理信號和代謝指標正常,飛船安全滿足載人飛行的醫學要求。2003年1月5日,“神舟”四號飛船成功回收。遠在內蒙古落區擔任回收任務的人員,將被航天專家稱為“黑匣子”的擬人載荷裝置從落區急速運回北京,該研究室又開始了數據測試和技術論證。(趙雁楊永楨劉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