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月29日電 泡菜,堪稱韓國“第一菜”,韓國人每日三餐離不開泡菜。就是這么一個毫不起眼的傳統佐餐食品,卻被韓國人盤成一個大產業,并且雄心勃勃地挺進世界市場。
人民周刊2003年第十三期摘引《信息與決策》文章認為,研究韓國泡菜企業現代化歷程對中國產業結構調整、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大有裨益。
1)產業化生產。韓國泡菜的生產方式本是一家一戶手工生產,并且自給自足,典型的小生產?伤麄円坏┱J準泡菜市場前景廣闊,便下功夫開發出生產流水線,實行批量化、規模化、標準化生產。這種產業生產不僅可以降低成本,而且能夠迅速占領市場。一般來說,打開國際市場,尤其是占領國際市場,產品不上規模、生產標準不統一,特別是傳統菜,東家做東家的口味,西家做西家的口味,夏天做夏天的口味,冬天做冬天的口味,那么不可能取得消費者的認可。所以,產業化生產就解決了泡菜的標準化問題。麥當勞、肯德基的生產銷售中,特別注重標準化生產,其原因也就在這里。
文章說,假如涪陵榨菜要打開國際市場,若把每家每戶生產的榨菜集中起來,再打包出口,恐怕就不容易得到國外消費者認可。因為榨菜生產沒有標準化,那就失去了認可條件。同樣,桂林面粉、武漢熱干面、蘭州拉面等生產,國內各家各店都是憑感覺配料,咸一點,辣一點,似乎都不在意。但一旦脫離了本土,味道就大不相同。武漢人到青海吃熱干面,那熱干面就難以下咽。所以說,食品生產,尤其是傳統小吃要打開市場,無論是國內市場,還是國際市場,最關鍵的問題是解決“小吃”的標準化問題。解決了標準化,“小吃”才可到處開花,無論到什么地方,都可以生產銷售,才可以變為“大吃”,才能像韓國泡菜一樣成為大產業。
2)用高科技手段生產。韓國人生產泡菜恰是敢用善用高科技工具。他們研制的“電子泡菜壇”或“泡菜冰箱”可謂創舉。他們不嫌棄泡菜太土,也不嫌棄泡菜之利太微,他們看重的是市場之大,大到韓國的每個家庭;他們看重的需求之強,強到韓國每個家庭主婦的愿望。這便是他們把電子控溫這個高科技手段運用到泡菜生產中來的動力。在我們有些高科技從事者看來似乎值不得。但市場經濟的規律告訴我們,越有市場的東西越有前途,越有價值。有人說美國電影有起有落,但爆花的利潤卻是永恒的。今年世界五百強的第一名不是微軟,也不是福特汽車公司,而是以微利為經營目的的沃爾瑪。我國彩電市場已趨飽和,價格大戰打得火熱。有的商家甚至推出“彩電論斤賣”這種不是辦法的辦法。可韓國生產“電子泡菜壇”和“泡菜冰箱”恰恰把電子生產引出了困境。我們為什么不能放下“高科技”那種“高處不勝寒”的心態,把“電子產品”運用到中國許多“名吃名食”的生產上來,盡量貼近生活,貼近市場。
3)圍繞傳統產品開展科學研究。吃慣泡菜的人,想吃泡菜,那是懷念一種特有的泡菜味道;蛟S這是人類味覺經歷的一種特殊規律。而對于沒有吃過泡菜的人來說,就不存在這種吸引力。精明的韓國人,竟然把泡菜作為科學研究的對象,開設“泡菜專業”,建立“泡菜研究所”。對泡菜的營養成分,生化反應等進行全方位研究!芭莶撕贸浴庇辛丝茖W的解釋不說,還大大地提高了“泡菜”的科學含量,對沒吃過泡菜的人來說,增加了無窮的吸引力。人們想吃泡菜,但又怯于“腌制”食品不多吃的戒律,一旦有了科學解釋,那就撤去了這道無形的“墻”。
文章說,中國東西南北中,該有多少小吃,都沒有引起重視。上海市商委服務業管理處專家王國彪對此問題發表看法說,中式小吃要占領早餐市場,目前存在許多技術問題,如新亞大包從中心廚房出來要經預冷過程,送到門店一蒸,湯鹵就沒了。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他們。這說明中國許多傳統小吃之所以做不大,關鍵是缺少科學技術的支持。
文章最后指出,“民以食為天”。中國是一個禮儀之邦,特別講究吃,形成豐富的吃文化。各地區、各民族都有獨特的風味食品,并且涌現出許多中華老字號。挖掘這部分食品,開發出產業,用產業化的標準來生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尼吟)
相關鏈接:
1999年韓國國內泡菜市場產值大約為2萬億韓元約為16.7億美元。泡菜出口額1998年為520億韓元,1999年為850億韓元,增幅將近60%,出口總量達到1.51萬噸。韓國泡菜商如今把目光轉向歐美國家,開展各種形式的市場調查和廣告宣傳,以便選擇進軍歐美市場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