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共和》在中央臺一亮相,就吸引住了無數觀眾的眼睛。此劇導演張黎,平時說話有些結巴,可弄起作品從來精益求精,他原本是一位很出色的電影攝影,而且凡是以前他所參與的影視作品,無論《紅櫻桃》還是《雍正王朝》,都絕非只司攝影之職,其中有不少畫龍點睛的主意和鏡頭,都出自于他藏在口吃之后的精明謀劃。這一回終于獨自擔當起大導演,總算既展示了他的全才同時也舒服了觀眾,一集一集故事,不但講述得從容不迫而且還表現得細致入微。這50集堪稱精品的史詩大劇一看完,就讓好多東拼西湊的清史劇顯出了寒磣與胡說。難怪身邊的許多朋友、網友,都連連稱贊《走》劇過癮而且好看。
可一沾歷史的電視劇,播出之后常常就會出現這樣的怪現象:凡是觀眾歡迎的,就準會有歷史學家出面指摘。而這一回對《走》劇,就不僅是在枝節上挑錯,更有極個別學者,簡直就是跳著腳大批判了。何以至此?說來有趣,歷來都在電視劇里被極端成老丑惡極的慈禧、李鴻章、袁世凱,這回演義在《走》劇當中,居然竟被表現得亦各有其情理的人化一面。這就更讓若干年來早已根據形勢需要,而將此幾位清末人物釘成鐵案的修史專家們更難以忍受了。“還歷史以本來面目”說起來響當當也堂而皇之,其實要真正實行起來卻又難而又難。僅舉一例,在我少年時代接受的蔣介石印象,就是漫畫中額頭上永遠貼一塊橡皮膏的骷髏腦袋加細脖子手持滴血尖刀的劊子手。一直長到30多歲時,才發現他居然相貌堂堂而且還不反對中國統一。而此一回要追查對慈禧、李鴻章、袁世凱人物進行面目“修訂”的“罪魁禍首”,當屬編劇張建偉。最近有媒體就此問題對他進行采訪時,他耍一個滑頭說:大家就把《走》只當成電視劇就完了。張建偉是我一直很尊敬的記者、作家,他自1990年忽然轉向研究晚清歷史,而且陸續寫出《溫故戊戌年》、《最后的神話》、《流放紫禁城》、《世紀晚鐘》、《老中國之死》五部晚清歷史報告。我當初曾問他:你記者當得好好的,怎么忽然就轉向研究晚清歷史?而他告訴我的原始動機,居然也跟我從漫畫中接受“橡皮膏蔣介石”與相片中“相貌堂堂蔣介石”的巨大落差非常相似。他早年是從諸多“形勢清史學家”的書籍中接受了對慈、李、袁的十惡印象,可偶然間閱讀到某些第一手晚清史料時,卻很有受騙上當的感覺,為了把“形勢歷史教科書”與一手史料之間的巨大差距直接傳達給讀者,他后來又披閱更多史料,而且毅然投入研究并寫成幾百萬字的“晚清歷史報告”。
更傻的是,他后來居然還想通過這幾本有據可查的“報告”,想和某些“形勢史家”去廓清一下幾位人物的本來面目,結果當然是被人婉拒或硬拒之。就在張建偉不明其中之奧妙之時,也有尊重本來歷史的史學專家,點化他道:如果你的某些研究質疑成立的話,人家忙了半輩子的那一套“體系”豈不也會受到懷疑?更要緊的是,人家一個金飯碗本來端得冠冕堂皇,你卻說那飯碗里的東西可能有假,這還了得?原來如此,張建偉此時才醒悟“本來面目”與“金飯碗”之間的微妙關系,所以之后他更相信胡適先生所倡導的“少談些主義,多研究些問題”;而不再屑于去跟人家探討金飯碗里的真真假假了。包括這次因《走》劇的二張合作,其實就是通過演義的方式,稍微表露出張建偉十三年以來深入晚清歷史研究的冰山一角。可此劇的大受歡迎,卻讓極個別“形勢清史學者”心里很不受用,于是項莊舞劍卻意在保住金碗。
可如今一部長篇歷史劇既展示了張建偉十年寒苦的歷史研究,同時又達到了能讓觀眾覺得“好看”的雙重豐收,他已經是謝天謝地相當滿意了。至于他人再舞來什么項莊劍法,大概都不在他所關注的范圍之內了。然而一部《走》劇,既然已經提出了對某些鐵案正史的質疑,那么作為編劇對幾位“老中國”人物的面目“修訂”到底真有多少實據支撐?如果眾多欣賞者真有較真的興趣,就不妨找到5卷本《張建偉歷史報告·晚清篇》認真仔細閱讀一番,那其中所引據的種種第一手史料,有些可能比《走》劇還要嚇你一跳呢!
來源:青年時訊 作者:何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