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8月22日電 北京娛樂信報今日報道,在許多地方,教育亂收費已經成為一種常態,教育部的抽查結果更讓人吃驚:在過去5年內,全國中小學亂收費高達15億元,清退10億元。據統計,教育收費問題在全國已連續3年成為價格投訴的頭號熱點,在所有的立案價格違法案件中,教育亂收費的比例已接近30%。
教育亂收費大有“猛于虎”的勢頭。原因何在?
報道認為,首先在于缺乏監督+經費困難+資金截留。
業內人士分析,這主要有三個方面原因。
一是學校受利益驅動,且缺乏有效的監督機制。一所學校的校長,尤其是重點學校的校長,能力往往是“通天”的。上至領導,下至百姓,誰家沒有孩子上學?誰給學校臉色看,學校保不準就會給孩子臉色看,這是平頭百姓擔心的,也是執法人員擔心的。
二是各級政府對教育投資嚴重不足,學校自身經費困難。承德市灤平縣安純溝門中心校小白旗學校校長張世平說,他在教育戰線工作20多年,從沒見過發放教育經費,學校維持運轉就靠雜費。
教育界有關人士說,經費不足,還要辦教育,就要允許學校“多渠道籌資”,讓學校“多渠道”,卻沒有完善、規范的籌資機制,亂收費就不可避免。
三是教育資金被有關部門截留、挪用,某些學校主管部門充當了“盤剝者”的角色。一位中學校長向記者坦言,在教育投入上,教師工資、學校運轉以及必需的建設,都需要資金支持。但這些錢常常在某些方面卡了殼。有時候,甚至連學雜費此類專項收入也被有些單位和部門擠占挪用了。
其次,就近入學政策忽略學校差距
中小學亂收費數額越來越高,問題的原因越來越復雜,治理的難度越來越大。北京市紀委研究室的研究人員也說出了部分緣由。
這位研究人員說,中小學亂收費是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原國家教委在全國推行中小學免試就近入學改革后出現的。在此之前,中小學基本不存在亂收費的現象。當時,國家教委推行此項改革的理由最主要的有兩點:一是減輕學生負擔;二是平等享受教育資源。這些理由,初衷是好的,但忽略了一個最基本的事實,就是學校之間的教育資源占有不平等。
目前推行的免試就近入學的政策,沒有注意學校之間差距的現實,忽視學校布局的不均衡。一些地區采取的與之配套的措施,即“電腦派位”等,也存在一些問題。有這樣一個例子,以一個學生家庭為中心畫一個圓,東南西北都有學校,而且好學校非常近,結果電腦給派到既遠又不好的學校,家長只得想方設法找關系。結果導致票子、條子取代了卷子,成為選擇優等教育資源的重要手段。
另一個現象是,由于中小學都在區縣的管理之下,各區縣政府把學生捐資助學等在亂收費項目中交來的錢,作為教育經費沖抵教育投入。據調查,北京某重點中學區財政只投入28%,自籌資金達72%,基本上靠收來的錢過日子。在這種情況下,中央和省市盡管喊破嗓子,下面也無動于衷,區縣政府的利益已經和中小學亂收費捆在一起了。用老百姓交來的錢辦教育,已成為一個公開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