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8月28日電 《中國人民銀行假幣收繳、鑒定管理辦法》日前正式實施,這是我國反假幣工作的一個重要的部門規章,它對于規范金融機構收繳、鑒定假幣行為,維護國家和人民群眾的利益,有著重要的意義。但從基層的情況來看,實施以來,雖然金融機構在收繳假幣的操作上實現了規范化,群眾對假幣收繳的知識也有了更多的了解,但據對部分群眾和金融機構的調查看,假幣的收繳過程中仍存在不容忽視的問題。
一是群眾對假幣有較為清楚的認識,但對收繳假幣配合不積極。社會上當前假幣持有者中,十有八九是受害者,在收到假幣后,他們的第一愿望便是“想辦法花出去”,而不是繳給金融機構,因為這樣他們才可能挽回或避免損失。利益機制的存在,使“假幣驅逐真幣”成為客觀存在。二是個別金融機構對收繳假幣也不十分積極,原因是這樣“可能損傷部分客戶關系”。極個別金融機構攬存人員誤收假幣的,甚至還有自己先墊繳,然后自己收藏起來,“待機支付”。他們認為,即使自己吃點兒虧,卻贏得了客戶的“信任”,而且因攬存而增加的效益工資,還能從一定程度上予以補償,雖不得已,卻可“求得一種安慰和平衡”。而他們自己收藏假幣,則認為是一種個人行為。其實這是嚴重錯誤的。
怎么辦呢?一是要加強宣傳,進一步提高群眾的法制意識,在反假宣傳中,要重點讓群眾明白假幣的社會危害性,清楚自己的義務和權利,教育和引導群眾樹立大局觀念,正確處理好個人利益和國家利益、社會利益的關系,從而支持銀行收繳假幣。二是完善反假獎勵制度,對于發現假幣并積極提供線索,協助公安機關破案的,給予一定的獎勵。這樣不僅可以形成全社會性的監督舉報網絡,而且還可以通過獎勵建立一種利益補償機制,提高反假打假的效率。三是各金融機構要提高認識,自覺嚴格執行《辦法》規定,堅決杜絕發現假幣而不收繳等行為。四是人民銀行要加大監督檢查力度,完善舉報網絡和處罰制度,切實動員群眾和金融機構,形成嚴密的防范和打擊網絡,使假幣無藏身之地,從而凈化人民幣流通環境。(來源:金融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