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9月11日電 作戰制權,即作戰控制權,是指作戰雙方在一定條件下對戰爭時空領域取得的控制權。古往今來,軍事家都十分重視作戰制權的掌握,以便在戰爭中把握先機和主動。《中國國防報》今天刊載署名“賈鳳山”的文章指出,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新的軍事變革浪潮的興起,作戰控制權的理論和實踐也在發生新的、深刻變化。
不斷翻新的制權理論
20世紀以前的戰爭中,人們對作戰制權的爭奪主要表現在對陸戰場的控制,通過建立城防要塞,發展騎兵、火炮武器等,力求在陸戰中“制人而不制于人”。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特別是武器裝備的不斷更新和改善,人們對作戰空間的認識不斷深化,并隨著艦船和飛機等的出現,相繼提出了制海權和制空權的理論和學說。
進入20世紀80年代后,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尤其是一批高技術群的涌現,掀起了一場世界性的新技術革命和新軍事變革浪潮,并由此導致戰爭形態和制權理論發生了新的重大變化。
正如人們看到的,新軍事變革不僅使傳統的制海權、制空權理論被賦予了新的內涵,還先后誕生了“制信息權”、“制電磁權”、“制太空權”等新的作戰制權理論(制信息權,是指在一定的時空范圍內控制戰場信息的主導權;制太空權,是指在戰爭中的一定時間內對某一空間領域所擁有的控制權或主導權)。這些新的制權論既是新軍事變革催生的產物,又為新軍事變革的深入發展注入了生機與活力。
日漸凸現的制信息權
戰爭實踐證明,誰在作戰制權上占有優勢,誰在戰場上就占有優勢。尤其是在戰場的核心控制權上,誰的權高位重,誰就可能贏得戰爭的勝利。以伊拉克戰爭為例,在這場戰爭中,美軍之所以能在三周時間就達成推翻薩達姆政權的目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美軍擁有戰場上的信息優勢,或講擁有當代制權論中的核心權力制信息權。戰爭中,美軍在空間部署了數十顆軍用衛星,并征用了多顆商業衛星,還在空中部署了“全球鷹”、“捕食者”等多種無人偵察機,E-3和E-8預警機,從而形成了空天一體的信息優勢。其衛星上的高分辨率合成孔徑雷達能克服各種自然條件的限制,實現全天候、全天時的偵察,對伊軍軍事部署及調動情況一覽無余,從而使美軍各級都能適時掌握第一手情報。戰爭伊始,美軍便以空天一體化的信息武器系統,采用強電磁打擊與戰略空襲相結合的方式,對伊軍的戰場信息系統實施癱瘓性打擊,從而掌握了戰場上的制信息權,進而牢牢地掌握了戰爭的主動權。
伊拉克戰爭實踐證明,在世界新的軍事變革風起云涌,并促使軍隊和戰爭向信息化轉型的今天,誰掌握了信息優勢,誰就能掌握戰場上的主動權;誰喪失了信息優勢,誰就會處于被動挨打的境地。
不斷增強的融合趨勢
審視作戰制權理論的發展歷程,一方面,每一種制權都有相對獨立的作用空間,具有相對的單一性;另一方面,某一制權又需要其他制權的配合與支撐。或者說,某一制權的獲得有賴于其他制權的保障。例如,現代戰爭中的制海權依賴于制空權的保障,制空權又依賴于的制信息權的奪得。因為,現代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作戰雙方的作戰行動是作戰體系間的整體較量,這就改變了以往機械化戰爭形態中的單一兵器、單一軍種、單一戰場間的單元式對抗方式。這種整體較量的特點,使作戰制權間的關系發生了新的變化,即各種作戰制權之間有著更加緊密的聯系,并出現了不同制權相互融合的發展趨勢。
當然,由于未來戰爭特別是信息化戰爭中,作戰體系間的整體較量是以信息為核心的,因而軍事對抗活動的實質是制信息權之爭。制信息權是高技術戰爭中諸主動權爭奪的焦點,無論是制空權、制海權,還是制火力權、制機動權等,都依賴、服從、服務于制信息權。憑借信息優勢來控制戰場、奪取勝利,這也為近期幾場局部戰爭的實踐所證明。(據《中國國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