濱海創新
無論是去年的浦東還是今年的濱海,媒體在報道這兩個熱點區域時普遍認為,“中央只給政策不給錢”。據本刊了解,濱海新區此番獲得了中央象征性的10億資金來啟動綜合配套改革,但在政策上卻支持頗多。
這10個億,與戴相龍的融資能力相比,的確是個小數。這位擔任過央行行長的天津市市長在其老本行上取得了深圳和浦東所不曾有過的突破。從而為天津獲得了巨額的資金支持。
據本刊了解,戴相龍一手操辦的“渤海基金”,將獲得“授權”,可以從民間融資。這一產業基金利率高于金融機構所發放的國債利率。在濱海新區獲批“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之前,渤海基金就已成功融資200億以上,將極大地推動當地的經濟發展。
濱海新區獲得的另外一項先行先試特權按照國務院(2006)20號文件的話來說,則是“對天津濱海新區所轄規定范圍內、符合條件的高新技術企業,減按15%的稅率征收企業所得稅”。“這一優惠,深圳沒有,浦東也沒有,可見中央對濱海的扶持力度之大”,郭萬達說。值得一提的是,國務院正在就兩稅合一草案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進行最后的準備工作,15%為目前中國企業稅收的底線,上線為普通內資企業的33%。根據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的說法,兩稅合一后,統一稅率可能為25%。也就是說,低于統一稅率的10個百分點就是中央給予濱海新區的補貼。
據本刊了解,濱海新區目前業已獲得的先行先試權還包括集體土地流轉和離岸金融。前者在廣東已有試點,后者在廣東、上海、廈門等地也在醞釀,并非濱海的獨家專利。濱海新區2200平方公里范圍內可開發土地在500平方公里以上,和廣東不同的是,濱海新區可開發的500多平方公里土地基本為鹽堿地而非耕地,因此無須堅持“占補平衡”(即每占一畝耕地,必須在他處補充一畝耕地)的原則,無形之中,又將為急需建設用地的濱海新區節省大量成本。
據盧衛透路,天津方面已向中央申請但尚未獲批的另一項先行先試權則是眾所矚目的自由港。
凡此種種,在國務院(2006)20號文件中都有所涉及,文件稱,濱海新區近期的工作重點是:進行金融改革和創新、進行土地管理改革、設立天津東疆保稅港區、給予天津濱海新區一定的財政稅收政策扶持。
在郭萬達看來,更進一步的先行先試,深圳、浦東和濱海都在“摸著石頭過河“,深圳方面也因此專程前往天津取經。但他認為,經濟體制改革的空間有限,三地如想進一步突破,在綜合改革方面,“膽子必須再大一些”。
與眾不同的新定位
與上海無可爭議的長三角老大地位不同,建國以來,天津一直處在北京的陰影之下。“過去,天津也想和北京一較短長,但事實證明這不是共同繁榮的好辦法”,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石小敏對本刊說,“天津方面轉變策略與北京聯合后,不僅雙方共贏,河北也從中受益”。
與北京聯合的思路,已經被天津方面所廣泛接受。“雙方在產業上的錯位互補有著巨大商機”,盧衛對本刊說,“例如,北京中關村的科技優勢就可以與天津的工業優勢互補,天津也尊重作為區域金融中心的北京,希望在金融方面也取得合作共贏”。
本來,在去年年初,濱海新區的工業產值就已經超過浦東,一些學者預估,濱海新區與浦東新區,將在工業和金融業上各擅勝場。但是,更為可能的定位是:現代化北方經濟中心、國際化港口城市和生態城市。
伴隨著濱海新區先行先試地位的正式確立,天津走上了加速發展的快車道。一項金額達70億歐元之巨的項目將落戶濱海新區,投資方為歐洲空中客車公司。據悉,今年10月,法國政府高層將親臨天津參加項目啟動儀式。
另外,天津市已經計劃將港口吞吐能力由現在的2億噸擴建為3億噸。“2億噸已經是世界前十了,擴建后將帶動物流業、金融業、旅游業和房地產業的大發展”,盧衛說。
作為未來的區域經濟中心,天津市已經取得共識,不能再堅持自我為中心的發展思路,而要服務于整個區域。
稿件來源:《中國新聞周刊》,作者:楊中旭
[上一頁]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