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臺海灘涌現成堆海腸 海洋饋贈可不單是大風刮來的
暢享海洋饋贈,可不單是大風刮來的
海灘涌現成堆海腸、瀘沽蝦,煙臺市民徹夜捕撈“饞哭”網友
連日來,煙臺海岸從北至南陸續被大量肥美的海鮮“造訪”,先是開發區的海腸,再是牟平區的瀘沽蝦,繼而螃蟹甚至海參都紛紛上岸。社交媒體上“煙臺趕海人撈海腸”的熱搜,單日瀏覽量達5180萬。
是什么原因導致大量海鮮集聚沙灘?撿來的海腸可以安心食用嗎?記者進行了調查。
市民徹夜撈海腸
有人捕獲上千斤
10月5日晚,煙臺開發區八角灣驚現大量碩大肥美的海腸,沙灘上、水里到處都是。
雖然當晚溫度僅12℃,但在該海域海灘上,上千人扎堆捕撈海腸。趕海人挽起褲腿、打著手電,體驗“豐收”的喜悅。直至次日凌晨兩點半,現場仍有上百人在“奮戰”,還有不少市民聞訊后,絡繹不絕地趕來。
煙臺市民拍攝的視頻顯示,現場有的市民拿著桶往里“劃拉”海鮮,有的市民捕撈的海腸裝滿整整一輛三輪車……更有人一晚上撈了上千斤海腸,許多人現撈現賣,直接在海邊出售,收益近十萬元。
海腸“泛濫”不僅吸引當地市民徹夜捕撈,還讓外地朋友按捺不住。來自山東威海的薛女士稱,晚上在家刷到相關直播,立馬驅車400里趕到煙臺撈海腸。“開了3個小時車,到了海灘發現人還很多,大家都忙得顧不上睡覺。”薛女士表示,自己撈了小半桶海鮮,第二天就烤著吃了,很過癮。
捕撈海腸的熱度還沒過,6日下午,煙臺牟平區魚鳥河大橋下的海灘又涌現大量瀘沽蝦。“瀘沽蝦都成堆成堆的,很多趕海人穿著羽絨服在裝蝦。”住在萊山區的趙先生稱,路過此處時發現交通擁堵,便下車查看,發現了趕海盛況,“捕獲瀘沽蝦多的人,在現場就開始叫賣。”
煙臺人接連兩天“走南闖北”撈海鮮的幸福還未結束,福山區、萊山區的海邊,螃蟹和海參又開始分別上岸,“饞哭”了一批外地網友,在相關熱門視頻下,網友紛紛評論“現在坐車去煙臺還來得及嗎?”“電影都不敢這么演!”“煙臺人早已實現海鮮自由……”
大風過后必有貨
海鮮上岸不稀奇
為何最近海腸、瀘沽蝦、螃蟹甚至海參突然集體上岸呢?
9日,記者聯系到煙臺市海洋經濟研究院研究員王力勇。王力勇介紹,這是海物居住環境和自然風浪協同作用造成的。“海腸主要分布在岸邊到水深七八米的位置,屬于淺水區沙地,質地較松,海腸、瀘沽蝦等生物本身就埋在沙里,等風浪合適,就會把沙下的生物給吹上岸來。”
記者了解到,此次海物大量出現的時候,恰好是一次強烈寒潮在我國中東部地區南下。10月4日,中央氣象臺一度發布了海上大風預警,黃渤海上出現了8級大風。尤其是渤海,大風以偏北風為主,在狂暴的北風推動下,海腸被吹上山東半島北岸,也就不足為奇了。
海腸們如此主動
得益于增殖放流
“千人撈海腸”的場面十分熱鬧,“萬人互動的評論”也更精彩,但喧鬧之余不免惹人擔憂。
有網友評論提出疑問:“這么多海腸會泛濫成災嗎?”“會不會又有污染,能放心吃嗎?”“是不是有人養殖的?這下損失可大了!”
針對“海腸泛濫”一說,王力勇解釋,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煙臺市海洋經濟研究院在2015年至2016年間的增殖放流。
兩年間,該研究院在煙臺開發區、萊山區、蓬萊區等海域進行了海腸苗種的公益性增殖放流。“總共投放了120萬左右苗,此次海腸‘上岸’的八角灣,投放了大概40萬苗。”王力勇表示,苗種在2017年、2018年存活下來后,就具備繁殖能力了,目前可能已經增長了幾十倍。
記者獲悉,這是從2015年到目前,海腸第二次主動“上岸”了。2021年11月份,煙臺夾河入海口附近就出現了大量海腸,市民們也是“披星戴月”在海中捕撈,海鮮界的“翹楚”一度賣出了“白菜價”。據海產品商販王先生介紹,市面上活的海腸最高可賣80元一斤,平時50元左右一斤,現在市面海腸大概35元一斤。如今,海腸大量繁殖,物美價廉,走上了更多百姓餐桌。
“簡而言之,資源比較充足,加上受風浪影響,所以就會連續出現海鮮大量上岸現象,這是正常的。”王力勇說,“在正確處理后,可以放心食用。”
保護好自然環境
才會有持續驚喜
“大風過后必有貨”是煙臺的俗語,近年來也屢屢應驗。究其根源,是海洋生態環境持續向好,才有了大量海鮮涌向岸邊,給了人們最好的回饋。
王力勇表示,海腸資源量增加的直接原因是增殖放流,另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生態環境保護得好,讓海腸可以持續增產。
近年來,煙臺黃渤海新區堅持“絕不以犧牲環境換取一時經濟增長”,通過“治、關、管、放”,開啟海洋生態環境“保衛戰”。
開展沙灘、海岸線修復治理;下達禁令,禁止圍海填灣等改變沙灘自然屬性的行為,進行污水截流治理;完善實施灣長制、網格化、海上環衛等機制,實現海洋生態環境監管全覆蓋;同時,在全國率先制定黃渤海重要野生水生生物資源增殖品種指南、出臺社會資金募集管理規定、搭建長效監督評價體系,入選國務院自貿區部際聯席會議“最佳實踐案例”。
據了解,八角灣的國控、省控監測點位水質,連續多年滿足第一類或第二類水質標準,近岸海域優良水體比例持續保持100%。
魯東大學農學院水產養殖專業系主任、副教授房燕表示,優越的生長環境,讓海腸苗種得以持續繁殖,同時,可以改善海區底質環境,改善的環境也更利于其持續增殖,是資源與環境良性循環的體現。
“此次海鮮紛紛上岸,無疑給煙臺市民生活增添了許多樂趣。帶給我們深思的,是要尊重自然規律,保護好自然環境,這樣才能持續收獲大自然贈予的驚喜。”王力勇說。
新聞鏈接
海腸營養
不遜海參
這兩天,煙臺開發區海域海鮮扎堆上岸、饞哭全國網友,那么,現在還能去撿海腸、瀘沽蝦嗎?
10月9日中午,齊魯晚報·齊魯壹點情報員“陽光911”專程驅車來到煙臺開發區馬爾貝拉附近海域,發現前幾日狂撿海腸的人潮已經退去,但仍有不少人拿著工具趕來。
“前幾天,就是這里人山人海撈海腸,在煙臺開發區一樓盤邊上,從5日晚上開始有海腸,聽說有人一晚撈了上千斤,整車整車地拉。現在沖上岸的海腸幾乎沒有了。”情報員告訴記者,“現在海邊風也不小,但海腸沒了,趕海人只能在海邊挖挖蛤蜊和蟶子了。”壹點情報員“陽光911”說。
為什么海邊人如此青睞海腸和瀘沽蝦?據了解,海腸有“海鮮王者”之名,是一種長圓筒形的環節動物,渾身無毛刺,淺黃色,長得像“裸體”海參,分布于俄羅斯、日本、朝鮮和我國渤海灣等。海腸個體肥大,肉味鮮美,自古以來,在我國、日本和朝鮮沿海均被作為名貴的海鮮食品,有較高的經濟價值。研究發現,海腸提取的多肽有一定的抗腫瘤及提高小鼠免疫功能的作用,人們稱它為“裸體海參”,其營養價值比起海參來也不遜色。
瀘沽蝦又叫羅鍋蝦,穴居于淺海及海灣低潮線附近的泥沙中,主要分布區域在黃、渤海沿岸,肉質松軟,易消化,含有豐富的鉀、碘、鎂、磷等礦物質及維生素A、氨茶堿等成分,具有通經下乳的功效。(記者 于洋)
社會新聞精選:
- 2024年12月22日 13:38:29
- 2024年12月22日 12:19:32
- 2024年12月22日 10:11:46
- 2024年12月22日 09:21:13
- 2024年12月22日 09:17:16
- 2024年12月22日 09:16:44
- 2024年12月22日 09:08:28
- 2024年12月21日 18:24:20
- 2024年12月21日 14:15:48
- 2024年12月21日 12:3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