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里的“洋面孔”:中國年帶來幸福共鳴
中新網西安2月5日電 題:春節里的“洋面孔”:中國年帶來幸福共鳴
作者 楊英琦
“百節年為首。”歷經千年傳承與豐富,春節的“身影”不只游走在中國民眾的人潮中,街頭巷尾、海外“云端”,也出現了更多洋溢著笑臉的“洋面孔”。
“這是我第一次在西安過年。泡饃、涼皮、肉夾饃等當地特色美食是我的‘年夜飯’。”巴基斯坦青年光明稱,由于兩國不同的文化環境,春節對他來說是一場新奇體驗。“我發現中國人非常熱愛自己的傳統文化。包餃子、貼春聯、寫福字等習俗沿襲至今,說明春節也代表著一種傳承。”
與此同時,光明也在春節習俗中發現了熟悉的細節。“和春節習俗相近,我家鄉的大型節日也會發紅包、與家人聚餐。我們還會穿上自己的傳統服飾慶祝節日,雖然文化不同,但美好的祈愿一致。”
和光明不同,巴西青年安安則對“紅包”格外興奮。“剛開始我很疑惑為什么‘發錢’,后來明白了這意味著中國長輩對晚輩的新年期許。今年我也收到了紅包,感受到了這份來自中國的濃濃幸福。”安安表示,“深度”體驗春節習俗的他愈加理解中國文化,也由此產生了更多情感上的共鳴。
但“入鄉隨俗”的安安卻在“包餃子”一事上備受打擊。“朋友告訴我很簡單,可我怎么擺弄面團都不對,可能比起包餃子,我更適合吃餃子。”安安無奈道。
來自印度的德福則對“包餃子”更加得心應手。春節期間,德福在西安與來自二十余個國家的三十余位外籍人士歡聚一堂,包餃子、剪窗花、品元宵…面粉與紙屑灑落地面,面對中國傳統民俗,各國友人躍躍欲試,爭相為兔年春節添一份年意。
在西安任教的法國教育工作者艾歷克斯告訴記者,對于外國學生而言,體驗并學習當地傳統文化對助其思維本土化非常重要。“在我們學校,各國學生共同慶祝中國春節是一件非常令人自豪的事。”艾歷克斯稱,每逢春節,面塑、糖塑、剪紙、貼春聯等傳統民俗活動都是學生們熟悉中國文化的“窗口”。
近年來,作為中國最重要的文化元素之一,“春節時間”已成為世界各地民眾“走近”中國、融入中國文化的契機,春節也早已變成一個屬于中國、但不獨屬于中國的節日。隨著英文春聯、中西混搭年夜飯、“云端”拜年等“新年俗”層出不窮,春節也在以各種“形象”與四海文化碰撞、交融。
“作為外國人,我們來自哪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真正接受彼此的文化。所以對我們來說,春節是一個使我們進一步了解、沉浸于中國文化的機會。”艾歷克斯坦言。(完)
- 專題:網絡中國節·春節
社會新聞精選:
- 2024年12月22日 10:11:46
- 2024年12月22日 09:21:13
- 2024年12月22日 09:17:16
- 2024年12月22日 09:16:44
- 2024年12月22日 09:08:28
- 2024年12月21日 18:24:20
- 2024年12月21日 14:15:48
- 2024年12月21日 12:39:30
- 2024年12月21日 00:32:32
- 2024年12月20日 14:2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