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聲音)小麥如何抵御倒春寒?全國政協委員柴守璽呼吁科技研發
中新網北京3月5日電(記者 丁思)小麥安全生產對保證糧食安全供應至關重要。全國政協委員、甘肅農業大學農學院教授柴守璽5日接受中新網記者專訪介紹稱,近年來,中國小麥頻遭低溫凍害,甚至連年在冬小麥各主產區交替發生。凍害帶有毀滅性,損失往往比干旱、“爛場雨”、病蟲害更大,常決定收成的“有與無”,而不是“多與少”的問題,凍害已上升為局地影響小麥和林果安全生產的頭號災害。
作為農業科技工作者,柴守璽始終將履職的方向鎖定在農業領域。今年全國兩會,他提交的4份提案都與農業有關,其中《關于防控小麥低溫凍害技術研發和平臺建設的提案》尤為迫切。
柴守璽說,小麥凍害指零下低溫危害,包括冬季凍害和春季凍害,春季凍害俗稱“倒春寒”,倒春寒在各地終霜期以后才消除。倒春寒的危害遠比冬季凍害嚴重,近年中國小麥凍害絕大多數也是倒春寒造成的。
“近年小麥凍害在中國幾乎年年發生,甚至一年多次發生。從12月到翌年5月終霜期前,一直讓人提心吊膽。凍害一旦發生,挽救余地較小,挽救措施效果有限,十分被動,應下決心解決這一問題。”柴守璽說。
柴守璽分析,“目前,我們對小麥倒春寒抗性機制的認識還不全面、應對技術體系也不成熟健全;但廣泛生產實踐表明,冬小麥不同品種抗倒春寒能力差異明顯。倒春寒發生后,有些品種安然無恙,有些則死亡嚴重且絕收比例高。”
柴守璽解釋說,受倒春寒危害較重的品種多數是半冬性或偏春性品種,而冬性品種相對安全。因此,選用抗倒春寒能力強的品種是預防的第一道防線,也是最簡單有效的首選途徑。生產上,小麥品種選用不當、布局不合理是造成倒春寒危害的首要原因,同時也與早播旺苗、晚播弱苗、播種質量不高、田間管理粗放、種植方式等栽培因素,以及倒春寒發生的時期、小麥生育進程差異、寒旱疊加、不同地形地貌的農田小氣候差異等有關。
對此,柴守璽建議,要及時啟動冬小麥抗倒春寒重大研究專項。研究制定冬小麥品種抗倒春寒性能的技術標準,生理生化和遺傳控制機制,栽培防控技術、化控技術、以及良種良法結合技術。
柴守璽還提出,成立國家冬小麥品種抗寒性鑒定基地,基地要盡快對主產區應用面積較大的冬小麥品種做出抗寒性評價,為各地選用抗倒春寒品種提供依據。國家應出臺相關政策,要求今后凡是申請國家和省級審定的冬小麥新品種,須提交認證機構的抗寒性鑒定結果,并作為確定適宜推廣范圍的主要依據。(完)
- 專題:2024全國兩會
社會新聞精選:
- 2024年12月22日 13:38:29
- 2024年12月22日 12:19:32
- 2024年12月22日 10:11:46
- 2024年12月22日 09:21:13
- 2024年12月22日 09:17:16
- 2024年12月22日 09:16:44
- 2024年12月22日 09:08:28
- 2024年12月21日 18:24:20
- 2024年12月21日 14:15:48
- 2024年12月21日 12:3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