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兩處自然遺產申遺成功 世界自然遺產總數居全球第一
中國日報7月26日電(記者 閆東潔)記者從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獲悉,當地時間2024 年 7 月 26 日,在印度首都新德里舉行的第46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我國申報的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二期)順利通過遺產委員會評審,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至此,我國已擁有15 項世界自然遺產、4 項文化與自然雙遺產,世界自然遺產總數繼續保持全球第一。
巴丹吉林沙漠地處阿拉善高原,屬中國西北極干旱的溫帶荒漠地區,是中國第三大沙漠和第二大流動沙漠。該地區以連綿起伏的高大沙山和丘間眾多湖泊而聞名,展示了沙漠景觀不斷變換的地質和地貌特征,令人嘆為觀止,全球少有沙漠可以比肩。巴丹吉林沙漠的重要標志包括世界最高的固定沙山(相對高度達 460 米)、最密集的沙漠湖泊、最廣闊的鳴沙區域,以及多樣的風蝕地貌。如此獨特的景觀展現了巴丹吉林沙漠非凡的自然美學價值,展示著地球上重要、典型且持續的風沙地貌發展過程,同時也是豐富多彩的生物棲息地。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認為:“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獨特、稀有、絕妙的高大沙山,以及無數色彩斑斕的丘間湖泊,是溫帶和超干旱氣候下沙漠景觀和地貌持續演變的杰出范例,也是全球范圍內具有罕見自然美的沙漠景觀之一”。
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位于世界最大的潮間帶濕地,為東亞——澳大利西亞遷飛通道候鳥的重要棲身地。這條遷徙通道由西伯利亞——阿拉斯加經東亞、東南亞和南亞,一直延伸至大洋洲,縱貫22個國家,是全球鳥類多樣性最豐富、瀕危物種比例最高的遷飛通道,為數千萬只水鳥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繁殖地、停歇地和越冬地。2019 年,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本次會議,世界遺產委員會以重大邊界調整的形式,將上海崇明東灘、山東東營黃河口、河北滄州南大港、遼寧大連蛇島——老鐵山和遼寧丹東鴨綠江口等五處提名地擴展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該項目的提交和列入是候鳥遷飛區申報世界遺產的杰出范例。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認為:“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具有獨特的生態系統功能,其潮灘對于保護世界范圍的遷徙候鳥具有特殊的重要性,為45種受脅鳥類在內的絕大多數鳥種提供了生存保障。黃(渤)海候鳥棲息地作為一個整體,對東亞——大利西亞遷飛區(EAAF) 遷徙水鳥保護有著不可替代的貢獻。東亞——澳大利西亞遷飛區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遷飛區之一,也是瀕危物種最集中、生態系統最脆弱的區域之一。這一遺產的成功列入,對于保護具有全球重要性的人類共同遺產具有里程碑意義。”
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二期)兩個自然遺產項目分別于2020年、2022年正式申報世界遺產。申遺期間,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會同相關省區市,克服惡劣的自然條件及新冠疫情沖擊帶來的影響,聯合技術團隊,多次深入申遺區域進行調研,經反復論證,科學劃定了遺產地及緩沖區范圍,全力推進申遺工作。
世界遺產是國際社會公認的、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不可替代的人類共同財富。近年來,中國持續加大世界自然遺產及雙遺產保護力度,依托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等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不斷建立健全保護管理制度體系,提升管理水平,較好地實現了遺產地的嚴格保護和永續利用。中國的遺產地涵蓋了自然美、地質地貌和生物生態三大突出價值,已成為我國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建設的典型代表,日益凸顯出中國對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可持續發展和參與全球環境治理的堅定決心和卓越貢獻。
下一步,我國將以全面推進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為契機,進一步提升自然遺產地的保護管理水平,助力美麗中國建設,繼續履行好國際公約,加強國際合作,分享中國成功經驗,促進全球生態文明建設和文明交流互鑒,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
社會新聞精選:
- 2024年12月22日 10:11:46
- 2024年12月22日 09:21:13
- 2024年12月22日 09:17:16
- 2024年12月22日 09:16:44
- 2024年12月22日 09:08:28
- 2024年12月21日 18:24:20
- 2024年12月21日 14:15:48
- 2024年12月21日 12:39:30
- 2024年12月21日 00:32:32
- 2024年12月20日 14:2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