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祥模代表:推動智能交通發展 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中新網西安3月2日電 題:趙祥模代表:推動智能交通發展 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作者 楊英琦 梅鐿瀧
從清華大學、同濟大學、交通運輸部公路科學研究院、中國鐵建公司到陜西省洛南縣,回顧過去一年的履職之路,全國人大代表,西安建筑科技大學校長趙祥模直言“忙碌但充實”。
作為中國道路交通智能檢測領域知名專家,趙祥模高度關注智能交通領域的發展:“交通運輸部第一批智能交通先導應用試點項目已經陸續通過驗收、多家汽車品牌陸續發布了具有智能駕駛輔助系統的車型、多家出行服務企業陸續開展了自動駕駛出行服務試點……”趙祥模認為,當前中國已經在新型交通基礎設施和運載工具的研發和工程應用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就,智能交通產業鏈的構建與發展未來可期。
其中,他提出的關于“加大對交通運輸工程領域國家級高層次人才支持力度”的建議,不但得到了教育部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的積極回應,而且,建議中的具體內容在去年教育部長江學者以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交通與運載工程學科的國家級人才項目遴選中得到采納。

過去一年,趙祥模深入清華大學、同濟大學、西南交通大學、華南理工大學、昆明理工大學等高校及多家國家重點實驗室調研交流,不斷思考高校如何在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方面發揮作用,同時,他帶隊前往多家科研院所和企業,思考如何圍繞經濟社會發展,推進“校地企”融合創新發展,發揮高校學科專業優勢和人才資源優勢。
“我認為高校應該緊密結合智能交通產業發展趨勢,動態調整專業和培養方向,比如,可以增設智能電動車輛、智慧交通、智能運輸等相關學科或專業。”趙祥模期待,能夠引入具有行業經驗的企業專家、科研機構的研究人員以及海外高端人才不斷充實師資隊伍;與智能交通企業、科研機構合作建立實踐基地,探索“科教+產教”雙融合的創新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模式;通過打破學科壁壘,搭建多學科交叉融合的教學和科研平臺,開展跨學科研究和人才培養。
他期待通過政策牽引推動高校成為人才泵、創新源、社會服務樞紐。同時,讓教育一線實踐中的真實痛點轉化為可操作的制度設計,“真正實現‘民有所呼,政有所應’”。趙祥模說。
“今年,我還會更多關注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和智能交通專業領域的議題。尤其是,隨著智能交通產業的快速發展,亟需復合型人才支撐。”趙祥模告訴記者,結合當前政策趨勢與行業發展需求,要加強科技創新與高校人才培養的深度融合,完善新工科人才培養體系、提升民生服務與智能交通普惠化水平,持續推動產學研融合。
他表示,隨著新型道路基礎設施規模化建設,以及越來越多的新型運載工具進入實際應用,民眾生活和工業生產效率將會得到顯著改善,交通事故發生率也將得到有效降低。“通過與智慧城市系統的對接,城市的綜合服務、治理和應急響應能力將全面提升,極大地改善老百姓的生活品質。”(完)

- 專題:2025全國兩會

社會新聞精選:
- 2025年04月09日 17:37:07
- 2025年04月09日 14:52:09
- 2025年04月09日 13:20:55
- 2025年04月09日 13:12:47
- 2025年04月09日 11:4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