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不是簡單的“多吃少動” 專家:亟待系統干預與長期管理
中新網廣州3月2日電 (蔡敏婕 劉馨齡)長期以來,“管住嘴、邁開腿”的觀念主導著公眾認知。“但有研究顯示,通過節食和運動等行為干預,僅有1%的肥胖者能夠成功減肥。”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減重中心教授王存川表示,“肥胖不是簡單的‘多吃少動’,對于那些通過飲食運動仍難控制體重的患者,‘早診早治’顯得尤為重要”。
3月4日是“世界肥胖日”。今年的主題是“改變系統,更健康的生活”。王存川指出,肥胖成因具有高度復雜性,涉及遺傳、環境、生活方式等多重因素。他以南北差異為例分析:北方居民飲食中常見大份量主食、高頻率飲酒及含糖飲料攝入,而南方人群餐前喝湯習慣、蔬菜比例較高及餐具容量偏小,客觀上減少了熱量攝入。
值得注意的是,東亞人種基因特點導致腹部脂肪堆積比例更高,這與以碳水化合物為主的飲食結構,和晚餐后久坐少動的生活方式密切相關。腹型肥胖是一種更危險的肥胖類型,使得胰島素抵抗風險倍增,直接推高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等代謝性疾病發生率。
針對“肥胖源于懶惰”的社會偏見,王存川直言這是對肥胖群體的誤解與歧視。“當體重嚴重超標時,人體的饑餓素、瘦素等激素調節系統已發生不可逆改變,僅憑意志力減肥的成功率微乎其微。”
他援引最新研究數據稱,行為干預對重度肥胖患者的有效率不足1%,且存在顯著反彈風險。醫學界近年提出的“肥胖終身管理”理念,強調分層干預策略:超重人群可通過飲食運動調節,輕度肥胖者需結合藥物治療,而重度肥胖或伴有代謝疾病的輕中度肥胖患者則需考慮減重手術等綜合手段。目前,雙靶點GIP/GLP-1類新藥為患者帶來希望,也推動著臨床肥胖治療的理念和模式發生積極改變,但如何提升全民的科學減重觀念仍是現實挑戰。
面對嚴峻的肥胖流行趨勢,王存川提出系統性防治建議:首先需加強公眾教育,消除將肥胖簡單歸咎于個人責任的認知誤區;其次應完善政策支持,包括增加社區運動設施覆蓋率、強制推行食品營養標簽制度;最后需推動優質醫療資源下沉,通過遠程會診、基層醫生培訓等方式提升全民科學減重服務的可及性。
他特別提醒,體重管理須遵循醫學指導,極端節食或過量運動可能引發電解質紊亂、關節損傷等次生健康風險,對于已出現行動障礙、睡眠呼吸暫停等癥狀的患者,應盡早就醫接受專業評估與醫學減重治療。(完)


社會新聞精選:
- 2025年04月16日 05:15:05
- 2025年04月15日 14:20:37
- 2025年04月15日 14:20:27
- 2025年04月15日 13:44:58
- 2025年04月15日 11:2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