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代表寧芬芳:從種田“門外漢”成長為“土專家”
中新網張家界3月2日電 題:“90后”代表寧芬芳:從種田“門外漢”成長為“土專家”
作者 鄧霞 宋美慧 高雙志
在湖南張家界慈利縣甘堰土家族鄉長嶺崗村的育苗大棚里,全國人大代表寧芬芳正俯身查看土地平整情況。推土機轟鳴聲中,這片半年前還是雜草叢生的廢溝,已蛻變成4500平方米的現代化育苗基地,未來將為700畝早稻提供優質秧苗。

出生于1990年的寧芬芳是土生土長的長嶺崗村人,曾經和許多年輕人一樣外出打工。2016年,她回鄉看到村里大片拋荒的土地后很是感觸,迫切地想為家鄉做點什么。于是她毅然返鄉,到當地種植專業合作社“拜師學藝”,鉆研水稻種植、農機操作、綠色防控等技術,從種田“門外漢”逐漸成長為“土專家”。
2018年至2021年,寧芬芳擔任甘堰土家族鄉雙峪村村委會干部,分管村種植專業合作社工作,其間還通過學習取得大專學歷。村委會換屆后,寧芬芳專心做起新農人。她創辦的慈利縣芬芳種養專業合作社,現已流轉和復耕土地1300多畝,主要從事水稻、油菜等優質糧油作物的生產和初加工。
“創業初期,壓力很大,經驗和資金方面都困難重重,需要從頭摸索。”寧芬芳說,沒有經驗她就虛心向老農人和專業人員請教,缺少資金就四處借款、貸款購置農機設備,讓合作社逐步實現機械化耕種。
這些辛勞和付出都有了回報。寧芬芳介紹,如今合作社發展得有聲有色,各類農機設備齊全,能完成從育苗到加工的全流程機械化作業,“2024年我們還為其他主體服務了3000多畝土地,這方面盈利不錯”。

慈利縣芬芳種養專業合作社還為留守老人和婦女提供了靈活就業機會,根據能力安排崗位,按天結算工資,平均年收入每人約3000元。“看到她們拿到錢,我也很有成就感,雖然錢不多,但能幫她們補貼一些家用。”寧芬芳說。
作為全國人大代表,寧芬芳把田間地頭當作履職舞臺,經常跟農戶交流,了解他們所想所需,并將外出學習的鄉村振興先進經驗帶回村里分享。她表示,今年到北京參會,將在地方經濟發展、民生保障和保護耕地等方面提出自己的建議。
“作為一名新農人,我認為最重要的還是多種糧。”寧芬芳說,很多年輕人嘴上說要回鄉種田,但實際行動的少。她希望能帶動更多人一起種田,保障國家的糧食安全。“我可以分享經驗、提供資源,像烘干設備、糧倉等,購置起來成本高、維護保養也不容易,我們可以一起合作利用。”(完)

- 專題:2025全國兩會

社會新聞精選:
- 2025年04月05日 17:10:56
- 2025年04月05日 16:58:43
- 2025年04月05日 15:26:13
- 2025年04月05日 15:04:10
- 2025年04月05日 14:4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