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金華棕編達人的“指尖情緣”
中新網金華3月4日電 (錢晨菲 何思涵)一把棕櫚葉,能用在何處?在浙江金華棕編達人葉志洪的手中,這一片片葉子有了不一樣的呈現方式。
一片棕櫚葉 他一編就是35年
龍、鳳凰、螞蚱……走進葉志洪的家里,陳列架上的作品尤為吸睛。完工的蛟龍盤旋在支架上,龍須是特意保留的棕櫚纖維;一只丹頂鶴翹著細長的高腳駐足在龜背上,紅色的珠子鑲嵌成了眼睛;兩只螞蚱相對而望,身上的紋路纖毫畢現……一片片普通的棕櫚葉,經過他布滿老繭的指尖,在拉、疊、剪、穿之間,成了栩栩如生的作品。
棕編是中國傳統手工技藝之一,主要以棕櫚葉為原料,通過穿插、折拉、打扣、收邊等方法編制成各式工藝品。2015年,棕編工藝入選婺城區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葉志洪的“守藝”之心也越發堅定。
“一開始接觸棕編,其實是跟著父母編著玩。”今年53歲的葉志洪,已有35年棕編經驗。兒時在農村,隨處可見的棕櫚葉構筑了他與棕編的緣分,他總愛纏著父母,把棕櫚葉編織成青蛙、蜻蜓、蚱蜢等各種小動物,興趣的種子自小在心中埋下。
“我們當時沒有網絡,都是摸索著自學的,沒想到小玩意兒背后還藏著大學問。”很快,葉志洪開始不滿足于只編一些小擺件,從花鳥魚蟲到飛禽走獸,他的想法越來越多,作品也在不斷嘗試突破以往棕編的技巧局限。

從選材到制作 認真對待每一步
“今年是蛇年,我也做了幾個關于蛇的擺件。”端坐在工作臺前,葉志洪拿出準備好的一片棕櫚葉,運用雙編手法開始創作,僅20分鐘左右,一條長約10厘米的棕編蛇便逐漸成形。他還展示了另外幾條大小不一的棕編蛇,其中最新的作品便是兩條仰著頭精神抖擻的蛇,隔著“2025”字樣遙相呼應,是他專門為蛇年創作的生肖主題作品。
葉志洪介紹,棕編從選材到后期制作都十分講究,其中,最關鍵且最難掌握的步驟便是編織手法。“棕編的技法分單脊、雙脊、四脊等,要先用鐵絲做好造型骨架,再順著鐵絲進行編織。”葉志洪指著桌上的一款“雙龍戲珠”擺件說,別看它只有60厘米,卻足足用了20多把棕櫚葉。
為了尋找創作靈感,這些年,葉志洪在工作之余常常流連于街頭巷尾,近距離觀察各種動植物,也會到博物館等地參觀學習。每當創意來臨,他就會讓學習素描的女兒幫忙畫在圖紙上,再一點點琢磨實踐。
正是憑借其對萬物的熱忱和扎根民間的經歷,一個個妙趣橫生的作品在他手中呈現。葉志洪說,每次有展會,他的棕編小攤總是圍滿游客,在這些琳瑯滿目的物件里,棕櫚葉編織的螞蚱、蜻蜓、蝴蝶等玩具是孩子們的“搶手貨”。
不被定義 讓傳承創新之路越走越寬
近年來,國潮之風吹遍大江南北,但和其他較為小眾的技藝一樣,棕編的傳承發展讓葉志洪感到責任在肩。
為了跟上潮流,這些年,除了傳統的棕編造型,葉志洪還積極拓展新技法,結合草扎、竹編等編織技巧,賦予了棕編工藝品更多的呈現方式。
每年五六月,他都會去山上采摘棕櫚葉,通過改良制作工序,備足原材料。為了讓作品更加堅實耐磨、易于保存,他還利用脫水法制作出干棕櫚葉用于編織。
在做好棕編手藝的同時,葉志洪主動參與當地組織的非遺進校園、進景區等活動,努力擴大棕編的影響力。
“家長都很愿意讓孩子體驗棕編,也希望體驗過后能有更多人喜歡上這項民間技藝。”葉志洪撫摸著陳列架上的“教學版”簡化蜻蜓、螞蚱。這些特意保留毛邊和接縫的作品,是他特別設計的“不完美”——當孩子們發現自己總編不整齊時,才會明白慢工出細活的真諦。
“我徒弟今年19歲,已經學習了三四年的棕編。年輕人想法多、思路廣,期待未來這項技藝的創新之路能越走越寬。”葉志洪說。(完)


社會新聞精選:
- 2025年04月15日 14:20:37
- 2025年04月15日 14:20:27
- 2025年04月15日 13:44:58
- 2025年04月15日 11:25:34
- 2025年04月15日 10:2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