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宣講師:讓文藝走出象牙塔
中新網北京3月5日電 (謝雁冰 吳約)懷著熱情與夢想的音樂家走出校園,讓歌聲縈繞在4200米的高原,讓琴聲飄蕩在焦裕祿工作過的地方……
據悉,2020年起,中央音樂學院開展新時代文藝宣講師志愿服務項目,選拔中央音樂學院的優秀碩士畢業生,將他們派駐到全國各地,用文藝振興鄉村、服務民眾。他們以音樂為媒介,書寫新時代的“雷鋒精神”。
近年來,中央音樂學院已先后派出30余位專職文藝宣講師,赴陜西、青海、西藏等17個省市區,平均每年開展近1850個小時、1000余次文藝志愿幫扶活動。
陶冶是首批文藝宣講師志愿服務項目的一員,目前已經駐扎過3個地方。2020年,從中央音樂學院民族聲樂表演專業碩士畢業的她,前往山西呂梁開展文藝志愿幫扶。
面對陌生的環境和不適應的語言,陶冶并沒有選擇后退。“藝術對于呂梁孩子的成長來說,像是一束光。他們并沒有因為當地環境艱苦而影響學習動力,他們起早貪黑地練功、如饑似渴地學習感動了我,讓我選擇留下來。”

談到文藝志愿服務的經歷對音樂創作的影響,陶冶告訴記者,“我與當地建立了非常深厚的情感和藝術連接,每當讀到他們發來的感謝信和信息,都會產生滿滿的回憶,也汲取到地方民族音樂的養分。”
“在山西呂梁的黃土高原上,大家唱歌風格較為奔放、原生態,我會跟著當地人一起喊唱,再跟我的專業知識結合起來,形成一種有特色的演唱方式。”陶冶說。
像陶冶一樣,一批批文藝宣講師們派駐地方,進農村、進社區、進學校,深入調查研究,從一個人干到帶動一批人干。
2021年,手風琴專業的毛俊澔在畢業典禮上看到文藝宣講師宣傳短片后深受感動,決定報名參加,開啟了他不一樣的人生選擇。
毛俊澔介紹說,在基層時不只做文藝宣講,也在促進當地的音樂教育上下了很多功夫。“當地很多孩子都是留守兒童,平時缺少家庭關愛,缺乏自信且性格內向。”

毛俊澔挖掘當地音樂力量,組建起專業的音樂教師團隊,并號召中央音樂學院在校學生共同參與到志愿活動。“音樂給予了孩子們展示自己的舞臺,讓他們打開內心。”談到這,毛俊澔驕傲地說,“看到孩子們從自卑膽小到陽光開朗,像等一朵花開,這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
截至目前,中央音樂學院已逐步在全國832個脫貧縣建立8000余間“中央音樂學院鄉村音樂教室”,并針對青少年研發課件與教材,賦能鄉村音樂教育。
文藝宣講師也將音樂傳遞給“銀發族”。在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東吳鎮童一村,音樂“80天團”是文藝宣講師們為平均年齡80歲的老人們打造的民樂團,文藝宣講師讓“銀白的熱愛”登上舞臺,希望他們老有所為,老有所樂。
“爺爺奶奶在演出前總是反復練習,他們對音樂的熱愛和敬畏讓我很受感動。”毛俊澔說,過去二十多年在象牙塔里學習音樂技巧和知識,像科學家一樣創作音樂作品。但在青海化隆,他深受當地風土人情感染,轉變了創作方式,創作出《秋風原上》這首曲子,受到更多人喜愛。
“藝術來源于人民,藝術服務人民!文藝宣講師不僅給當地送去了優質的教育資源,還挖掘了當地人民的音樂天賦。同時我也看到了這些青年人在扎根基層、服務社會的過程中,自身也得到了鍛煉與成長。”中央音樂學院文藝宣講師志愿服務項目負責人王歆說。
近年來,中央音樂學院依托中國志愿服務聯合會文藝志愿服務工作委員會,動員更多文藝院校加入,匯聚更多青年文藝力量。開展志愿服務主題歌曲征集活動,組織文藝宣講師創作和演唱志愿服務主題歌曲“微光力量”,用優秀作品弘揚志愿精神、培育志愿文化。組織文藝宣講團走進基層,用音樂的形式講述文藝宣講師們的志愿故事,詮釋文藝工作者建設祖國、服務人民的使命擔當。不斷改進創新文藝宣講師志愿服務項目,用音樂傳播科學理論,用藝術服務凝聚群眾,進一步發揮文藝志愿服務在社會工作中的獨特作用。
在西藏日喀則、在山西呂梁、在青海化隆、在河南蘭考、在浙江寧波、在貴州黔西南、在陜西延安、在寧夏銀川、在廣西百色、在新疆塔城......如今,中央音樂學院通過文藝志愿服務播下的種子正在生根、發芽、開花。(完)


社會新聞精選:
- 2025年04月15日 14:20:37
- 2025年04月15日 14:20:27
- 2025年04月15日 13:44:58
- 2025年04月15日 11:25:34
- 2025年04月15日 10:2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