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稿能“查重” 西湖大學團隊研發AI生成文本檢測模型
中新網杭州3月13日電(林波 曹丹)“你的稿子是不是由AI創作的,通過我們的大模型就可以判斷出來。”近日,西湖大學終身教授、自然語言處理實驗室負責人張岳接受中新網專訪時表示,在人工智能大模型應用熱潮下,他們團隊設計了一種“無監督算法”,將實現開放領域的AI生成文本檢測。

隨著科技創新的不斷推進,AI正成為新生創作力量。
張岳也試著用不同的人工智能大模型搜索并整理部分工作素材,這之中他也時常遇到“AI幻覺”問題,“我需要一篇文獻,在搜索時,AI給出了相關推薦,里面標注了作者、標題,甚至是摘要,但當我上網查找時,卻發現文章并不存在,這就是典型的幻覺問題”。
這種“虛構”現象被稱為“AI幻覺”,即AI在遇到不熟悉或超出其知識范圍的問題時,會編造出難以辨明真假的細節,生成與事實相悖的答案。
這也是近期用戶與大模型交互時可能遇到的問題。
張岳注意到,在教育領域,若本科生的畢業設計大量使用AI撰寫,可能會出現“AI幻覺”問題,引用不存在的參考文獻,“這不僅無法真實反映學生的水平,還會傳播錯誤知識”。
而在新聞領域,如果AI生成的虛假新聞被發表,可能對輿情造成負面影響。
“因此,檢測文本是否由AI生成至關重要。”張岳解釋道,如何確保AI生成內容的可控性,首先需要解決一個基礎問題——準確判斷一個文本是否由AI撰寫,這被稱為AI生成文本的自動檢測。
如何對AI生成文本進行檢測?
在張岳看來,傳統方法,如有監督的機器學習算法,存在顯著局限。它們依賴于收集的人寫和機器寫的訓練數據,但只能準確判斷訓練數據中包含的模型或領域文本。對于新的模型或領域,如生物醫藥論文,其性能會大幅下降。
為了克服這一局限,張岳團隊研究并設計了一種無監督的算法模型。
無監督算法是機器學習中的一種方法,它不需要預先標記的數據,而是通過算法自動發現數據中的模式、結構和關聯。
張岳說:“AI在遣詞造句時,會根據已出現的詞匯選擇概率較高或經驗風險較低的詞。而人類則先確定想表達的內容,再將其翻譯成句子,不受統計分布的限制。”
利用這一本質差別,這一研發模型可以對任何文本進行概率判斷和估算,從而判斷其是否由AI撰寫。
目前,張岳團隊已經展示了Demo版本,并吸引了大量用戶。同時,他們也在與一些實際應用場景合作,進行簡單部署。
“請寫一篇描寫西湖的文章。”在現場,張岳團隊成員鮑光勝在一個人工智能大模型中輸入了這個請求。在生成文本后,他將內容拷貝在Demo版本的應用中。作者注意到“AI創作率”結果顯示為“90%”。
未來,隨著該模型的推廣,它將有助于解決教育領域、新聞領域等實際問題。(完)


社會新聞精選:
- 2025年04月15日 14:20:37
- 2025年04月15日 14:20:27
- 2025年04月15日 13:44:58
- 2025年04月15日 11:25:34
- 2025年04月15日 10:2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