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數學、藝術與創造力” 中國科技館推出國際數學日系列活動
中新網北京3月14日電 (記者 孫自法)因與圓周率(π)的前三位數字3.14相同,3月14日被稱為“圓周率日”和“π日”(Pi Day),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19年宣布將每年的3月14日設立為國際數學日。
2025年3月14日是第六個國際數學日,中國科技館當天發布消息說,在第六屆國際數學日期間,該館圍繞“數學、藝術與創造力”主題,結合5月即將開幕的“無限探索實驗室”數學主題常設展覽,同步開發教育資源,已經并將繼續開展系列數學主題科普活動。
這些活動通過跨學科融合,旨在為公眾尤其是青少年打造沉浸式數學體驗場景,激發大眾對數學與藝術融合之美的探索熱情。

中國科技館介紹,該館數學策展團隊基于對“黃金螺線”“手搖正弦波”等互動展品的拓展開發,借助簡易圓盤教具,巧妙融入藝術創作元素,研發出“探索包絡線——弦影交織的數學魔法”教育項目。3月10日,該團隊走進一小學校園開展科普講座,指導學生們通過親手制作出包含圓形、心形線等幾何形態的包絡線藝術作品,在實踐中感受數學與藝術融合的獨特魅力。3月14日國際數學日當天,該團隊亮相一中學數學文化節,鼓勵學生充分發揮創意,將抽象的數學曲線轉化為立體藝術品,讓那些原本抽象的數學概念變得生動形象、易于理解。
3月15日,中國科技館將面向該館小小志愿者開展包絡線課程培訓,帶領同學們挑戰最大幅的包絡線創作,作品直徑預計達到1.5米,并圍繞如何精準操作圓盤教具、怎樣合理規劃毛線纏繞路徑展開探討,努力完成大型包絡線作品的創作。
3月22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協副主席、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袁亞湘將做客中科館大講堂,帶來《數學、藝術與創造力》專題講座。
講座將從歷史維度梳理數學與藝術的交融脈絡,詳細解析分形幾何在數字藝術中的應用、黃金比例在建筑與繪畫中的體現、傅里葉級數對音樂合成的影響以及微積分在舞蹈動作軌跡分析中的應用。
同時,講座將結合達·芬奇手稿、埃舍爾畫作、巴赫音樂等經典案例,揭示數學為藝術創作提供的邏輯支撐,并結合現代AI繪畫、虛擬現實等前沿技術,全面展現數學與藝術在當代的創新融合。

中國科技館稱,此次國際數學日活動是該館“展教研一體化”戰略的又一次實踐,希望通過系列活動積極推動打造“全民科學中心”。
此外,作為“無限探索實驗室”的活動項目,“探索包絡線”教育活動還將根據實施效果進行優化完善。未來,“探索包絡線”活動將轉化為中國科技館的常態化科普教育活動。(完)


社會新聞精選:
- 2025年04月10日 14:31:17
- 2025年04月10日 12:11:04
- 2025年04月10日 11:22:53
- 2025年04月10日 11:06:06
- 2025年04月10日 10:4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