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書法到AI畫 探索鄉村美育更多“打開方式”
今年2月下旬,貴州省畢節市開明美術館迎來一個特殊的“參觀團”。彼時,館內正舉行“燭光計劃·百所鄉村學校師生書法作品展”。此次參觀是民進中央赴貴州開展“地域+領域”組團式幫扶畢節工作調研的一部分,參觀者正是這一館、一展及更多鄉村美育項目的推動者。
點亮“燭光”
這場書法展雖名“百所”,但“燭光計劃”覆蓋學校早已超過“100所”這個最初設定的目標。“現已建立書法實驗學校189所,畢節市金沙縣就有9所。”參與此次調研的民進中央文化藝術委員會委員、河北師范大學書法藝術研究所所長寇學臣接受《中國新聞》報采訪時介紹道。
寇學臣是“燭光計劃”發起人。這項由民進中央社會服務部支持,多家單位共同主辦的書法教育公益活動,實施12年來已培訓教師5000余人,受益師生達60余萬人次。
傳統文化的薪火相傳,體現在此次展出作品的裝裱細節中。寇學臣介紹道:“專家團隊的作品用紅色綾子裝裱,他們為傳承書法文化做貢獻,就像點亮燭光的紅燭;鄉村教師作品用金黃色綾子裝裱,象征該項目教師培訓結出金色碩果;學生作品用淺綠色綾子裝裱,代表著未來和希望。”

“開明”合力
“‘燭光計劃’將下沉到畢節各縣(市、區),與‘開明畫院講師團’‘流動美術館’形成合力。”民進中央開明畫院副院長王振說道。
王振是此次調研團隊的一員。在接受本報采訪時,他介紹了民進中央開明畫院(以下簡稱“畫院”)相關項目最新進展:“‘開明畫院講師團’將于本月成立,講師團將結合‘流動美術館’機制,開展‘開明文化下基層’‘開明美育’活動……”這段介紹里出現的各種新鮮詞組,源自畫院及民進同仁探索鄉村美育創新的實踐。
比如“開明文化下基層”。王振提議讓畫院理事到畢節各縣(市、區)中小學授課,助力鄉村美育,并設計了具體課程。
又如“開明畫院講師團”,這一構想來自畫院副院長封俊虎。這個講師團由民進中央與省級畫院書畫人才組成,為鄉村美育與文化活動提供人力上的支持。
人才是“開明美育”的基礎。2024年,由開明慈善基金會和中國藝術研究院主辦的“第一期民進新時代藝術創作人才研修班”在中央社會主義學院舉辦。培訓班結束時,民進中央社會服務部向每位學員發了一封《倡議書》,倡議學員發揮專長,參加“開明美育”項目。學員們不負期待,積極加入。據介紹,培訓班第二期將于4月在西泠印社舉辦,講師團人才儲備將進一步壯大。
還有已落成的畢節開明美術館,其構想來自畫院副院長舒勇。這個構想源于舒勇提出的將“感恩”作為畢節城市核心文化符號理念,因為這個理念,畢節“感恩之城”建設應運而生。
此外,舒勇還提出“大館帶小館”機制,促進文化交流。王振介紹:“舒勇副院長正在策劃一個AI(人工智能)美術作品展,將畢節中小學生用AI創作的美術作品放在北京展出,讓身在北京的統一戰線成員見證‘地域+領域’組團式幫扶的成果,感受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的優勢。”

莫言“添磚”
3月上旬,王振與好友、作家莫言共同創辦的微信公眾號“兩塊磚墨訊”發表莫言書法作品“畢節童歡樂 金沙花盛開”“金沙燦燦山河麗 畢節朗朗風氣清”“兒童歡樂千家樂 農業振興萬事興”。
據介紹,莫言原計劃前往畢節,因種種原因未能成行,便寄情于筆墨。“莫言老師表示,他將始終秉持公益精神,從文學藝術和公益活動等角度出發,以實際行動持續助力民進中央‘地域+領域’組團式幫扶畢節的工作。”王振說道。
2024年夏天,王振以“兩塊磚公益基金”管委會主任身份到畢節金沙實施“與莫言同行——健康童樂園”公益項目。“我們希望通過這樣的行動,讓更多人關注鄉村兒童的健康,共同為鄉村振興事業添磚加瓦。”王振說。
莫言曾在一次演講中感慨,慈善不僅是付出,更是獲得。這種感受,王振在當下的工作中也能體會到,“幫扶工作本就是雙向奔赴的過程”。(完)(《中國新聞》報記者 程小路 報道)


社會新聞精選:
- 2025年04月05日 17:10:56
- 2025年04月05日 16:58:43
- 2025年04月05日 15:26:13
- 2025年04月05日 15:04:10
- 2025年04月05日 14:4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