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公田村從“望天田”到“噸糧田”的科技密碼
中新網巴彥淖爾3月18日電 題:內蒙古公田村從“望天田”到“噸糧田”的科技密碼
中新網記者 張林虎
春風拂過河套平原,在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前旗西小召鎮公田村的田野上,整齊劃一的田塊、縱橫交錯的渠道與智能化灌溉設備交相輝映。作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示范項目,該村通過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實現了從“望天田”到“噸糧田”的蝶變。
“公田村曾經是出了名的鹽堿灘、貧困村。”西小召鎮公田村黨委書記、村主任楊紅說,如今,村里進行了高標準農田建設,村容村貌、集體經濟和村民的生活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從靠天吃飯到智慧種田
公田村地處河套平原腹地,坐擁黃河水自流灌溉優勢,但長期存在土地鹽堿化、灌溉效率低等問題。面對經濟發展瓶頸,烏拉特前旗將科技創新作為破題關鍵。
“公田村項目區引入節水滴灌+低壓管道系統,鋪設管道1.5萬余畝,安裝滴灌設施40余臺,實現精準控水控肥,畝均用水量從230立方米降至170立方米,水肥成本降低31.7%。”西小召鎮黨委書記陶海軍介紹,針對鹽堿地難題,當地采用生物改良與工程措施結合的技術,通過增施有機肥、種植耐鹽作物等,讓“沉睡地”煥發新生。
田間地頭的“智慧元素”不止于此。項目配套建設模袋渠27.32公里、田間道路195公里,并栽植防風林1.1萬余株,形成“田成方、渠相連、路相通、林成網”的現代農田格局。北斗導航播種、無人機植保等新技術也逐步推廣,農業生產從“人扛牛拉”邁向“數字管控”。
“現在用手機就能監測土壤墑情,黃河水通過管道精準滴灌到每株作物根下。”種糧大戶張建國介紹,去年玉米畝產突破1400公斤,較改造前增產400公斤,畝均增收800元。

以三級聯動織密保障網
高標準農田建設涉及千家萬戶,如何凝聚共識、化解矛盾?烏拉特前旗的答案是:黨建引領,三級聯動。由西小召鎮黨委牽頭成立專項領導小組,統籌協調鎮、村、社三級干部,全程參與項目設計、施工監督和矛盾調解。
“在土地分配關鍵階段,黨員干部帶頭入戶宣講政策,通過‘一事一議’確保430余戶村民利益均衡,最終在春耕前順利完成土地整合,實現零糾紛、零延誤。”陶海軍說。
“黨員帶頭干,群眾跟著干。”身為黨員的張建國主動拆除自家田間舊屋,帶動17戶村民配合土地平整。為了更好地完成項目建設,公田村黨支部牽頭成立“土地整治黨員攻堅隊”,32名黨員帶頭流轉自家土地1200畝,帶動全村整合零散地塊1.2萬畝。
與此同時,楊紅帶領黨員骨干赴周邊考察學習,通過“四議兩公開”確定“田塊整合+土壤改良+智慧灌溉”實施方案。建設過程中,由群眾組成監督小組,對工程質量、進度全程跟蹤,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新模式。

讓增產增收書寫“幸福賬”
“過去種地靠經驗,現在靠科技。我家60多畝地全改造成滴灌田,不但節省了水費、化肥錢,產量還漲了一成多。”村民牛建國算起“豐收賬”,臉上滿是笑意。
科技與組織的雙重加持,讓公田村交出一份亮眼“成績單”:項目區糧油畝產從220公斤增至240.05公斤,增幅達9.1%;畝均產值提升205元,人均增收1620元。更深遠的變化在于生產方式的轉型,節水節肥降低了成本,機械化作業解放了勞動力,許多村民騰出手發展養殖、務工增收,“一田多收”的復合效益逐步顯現。
“公田村模式為河套灌區農業現代化提供了樣板。2025年,全旗將新建高標準農田24萬畝,鹽堿地改良8萬畝,糧食作物種植面積穩定在145萬畝以上。通過‘黨建+科技+產業’三輪驅動,把‘塞外糧倉’打造成‘數字糧倉’。”烏拉特前旗農科局局長楊擁軍說。(完)


社會新聞精選:
- 2025年04月12日 20:47:56
- 2025年04月12日 20:41:50
- 2025年04月12日 19:38:18
- 2025年04月12日 18:23:27
- 2025年04月12日 16:4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