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應答數智時代
中新社武夷山3月22日電 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應答數智時代
中新社記者 曾玥 閆旭
3秒鐘可能來不及念完一首詩,但3秒鐘可以生成一首詩。
這一幕在第二屆武夷論壇上演。3月22日,在以“數智時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傳播”為題的“與談環節”,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副教授蔣昌建向深度求索(DeepSeek)輸入指令,為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蒙曼生成一首詩。
這一幕也引人思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如何應答數智時代?專家學者各抒己見。

“數智時代為我們研究、理解、傳播、體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了更多新的可能。”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范迪安舉例說,看一幅古代名畫,過去往往“遠看其勢”,今天則能“近觀其妙”。
遠近之間,是古今對話的形象描摹。
《千里江山圖》的傳播曾囿于“紙壽千年,絹八百”,如今憑借全景掃描與數字孿生技術轉化為數字資產,實現“賽博永生”;“數字敦煌”更是突破物理邊界,在數字空間動態演繹莫高窟壁畫的飛天舞姿,突破文化傳播的時空桎梏。
除了再現文化藝術瑰寶之“形”,數字鏡像能否解碼文化創作者的心境,達成“形神兼備”?
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葉培貴認為,書法的獨到之處在于“惟筆軟則奇怪生焉”,機器學習可以實現字形臨摹,但運筆的力道、修身養性的過程及其反映的自然之道、社會之道,恐難復刻。
形神之間,是機器與人類的分界所在。
在葉培貴看來,人的獨特性還體現在書法創作時顯露的缺點。“有時候如果用精美的標準去衡量一篇書法,(會發現)這個不對那個不對,但恰恰是它的個性和特點。”
“不會犯錯就不會入神。”蒙曼對此深有同感。
她以唐代書法家顏真卿的《祭侄文稿》舉例說,枯筆飛白間多處涂抹,恰是揮毫者的悲痛、悲憤、悲壯,傳遞出字里行間的神韻。“機器人的書法寫得再好,都觸碰不到顏真卿的內心世界。”
數智時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應答之道在創新,更在守正。
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院長肖向榮提出,傳承和弘揚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需要“向內走”,扎根中華文明五千多年的歷史長河,找尋創作源泉;也要“向外看”,與不同文明交流互鑒,做集大成者。
“武夷山上有仙靈,山下寒流曲曲清。欲識個中奇絕處,棹歌閑聽兩三聲。”置身武夷山,蒙曼借用南宋時期思想家朱熹的詩作表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還要有“閑適感”,無論詩歌、書法還是繪畫、劇作,都需要以受眾易于接受的方式傳播,讓更多人都可“閑聽兩三聲”。(完)


社會新聞精選:
- 2025年04月10日 15:52:11
- 2025年04月10日 15:46:33
- 2025年04月10日 15:26:08
- 2025年04月10日 15:09:25
- 2025年04月10日 14:3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