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AI詐騙:小心“一鍵同意”隱患 啟用“延時到賬”功能
近年來,AI換臉、換聲技術被不法分子濫用,詐騙手段不斷升級。民進中央婦女兒童委員會副主任、北京市鑫諾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李小波律師近日接受本報采訪時指出,防范AI詐騙需從“心理防線”和“信息防護”雙管齊下,以防落入技術陷阱。
“避免在社交媒體公開高清正臉照、聲音片段,是防范的第一步。”李小波強調,官方政務、銀行類平臺因數據保護機制嚴格,相對更安全,應盡量減少向非官方平臺授權人臉識別功能,尤其需警惕小型平臺的數據采集風險。
如今,各類社交平臺日益成為個人信息泄露“重災區”,對此李小波提醒,用戶除定期更換密碼外,還需定期檢查手機權限設置,及時關閉冗余的生物識別授權,所有“一鍵同意”都可能埋下隱患。
針對AI偽造親友視頻的新型詐騙手段,李小波建議在家庭內部設定專屬“暗號”,例如要求對方做一個特定動作,或詢問私密問題,如“去年約定3月看油菜花的具體時間”;同時注意觀察視頻細節,若畫面出現卡頓、撕裂,或對方動作僵硬不連貫,極可能是AI偽造。
李小波特別提醒,切勿點擊陌生鏈接或下載可疑APP,尤其是以低價美容、理財、教育為噱頭的推廣,騙子深諳心理學,專攻用戶貪便宜、焦慮等心理弱點,唯有保持理性才能避免中招。
若收到親友緊急轉賬請求,李小波建議,除通過電話、線下見面等多渠道確認外,涉及大額轉賬時,務必啟用“延時到賬”功能,“即便延遲支付10分鐘,反詐系統檢測到異常后也會主動撥打電話提醒,此時可及時撤回轉賬,避免損失。”
若不幸遭遇詐騙,李小波提出“三步走”:第一時間報警并保存聊天記錄、轉賬憑證等證據;通過銀行或第三方支付平臺申請凍結涉案賬戶;同時向相關平臺投訴施壓。
李小波特別提示,切勿因小利出租、出借身份證或銀行卡,“此類行為可能構成‘幫助信息網絡犯罪活動罪’,單張銀行卡涉案流水超20萬元即可定罪。”她建議,日常使用身份證復印件時,需在邊緣處標明具體用途,防止被不法分子冒用。
“天上不會掉餡餅,遇事多核實、少盲從。”李小波總結道,防范AI詐騙不僅需技術層面的警惕,更需保持平常心,以防跳進騙子量身定做的“物質騙局”。(《中國新聞》報 作者 羅魯嶠)


社會新聞精選:
- 2025年04月09日 17:37:07
- 2025年04月09日 14:52:09
- 2025年04月09日 13:20:55
- 2025年04月09日 13:12:47
- 2025年04月09日 11:4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