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游美術館“創新”正當時——一個民盟支部的“跨界”討論會
“美術館是否能夠根據當下年輕人的情感與社交需求,推出相應的文化產品?”“北京已經形成了多個美術館、藝術館的片區,如何加強片區之間的聯動?”“關于打造藝術消費示范街區,請大家一起來出出主意……”
一個春光明媚的下午,坐落于北京市朝陽區郎園Station的X美術館內,一場由民盟北京市朝陽區委員會第九支部組織的“美學·創意——走進X美術館”活動進入下半場。來自不同行業的十余位民盟盟員參觀了館內一場關于廣東東莞制造業的藝術展和郎園Station園區后,圍繞消費場景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等話題,展開了一場熱烈的“跨界”討論。

資深媒體人董曉琦形容,美術館是一個“給生活打逗號”的場所,“好的藝術場所能夠賦予人美好的情緒,也應該圍繞人的情緒去提供更多類型的文化消費產品”。她舉例道,將藝術與心理學結合的“藝術療愈”是針對都市人情緒問題的一劑良方,“作為文化投資者,我非常看好這個領域”。
長期聚焦于科技領域的投資人周洛宏也開始將目光投向文化產業。“如何通過科技手段把藝術之美填充到城市中,讓優質文化資源更容易觸及普通人,這其中有很多探討的空間,有一些資本已經在關注這個領域。”
“創新多元化消費場景”是《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提出的具體措施之一。文博機構、藝術場館可以打造什么樣的消費場景?盟員們在討論中積極支招。
“這個場景要能夠吸引生產端和消費端的年輕人進來交互,并形成黏性。”供職于互聯網“大廠”的古雪提出設想:“比如圍繞‘人工智能×文化藝術’這一主題,聯系有合作意愿的產業鏈上下游公司,定期在此舉辦文化沙龍活動。時間一長,行業人脈就積累起來了。”
在律師事務所工作的莒洪源拿出一份“打造藝術消費示范街區”的建議。“我住在郎園附近,平時跑步就能到這里看藝術展。我希望更多人可以像我一樣在日常生活中輕松享受藝術,所以寫了幾點建議。我是律師,并非文化產業的業內人士,希望在座的業內大咖提提意見,一起來完善這份建議。”
X美術館館長尤洋與民盟中國美術館支部主委沈軍,正是莒洪源所說的“業內大咖”。活動中,他們與自稱“外行”的盟員暢談藝術機構發展之道,觀點交匯,靈感迸發。主持座談會的民盟中央辦公廳資產處副處長、民盟朝陽區第九支部主委關德鵬建議,將討論內容稍加整理,就是一篇很好的社情民意信息。
“很早就知道X美術館,但一直沒來過。今日與諸位盟員朋友相聚于此,很有收獲。”活動臨近尾聲,民盟中央代理秘書長、宣傳部部長張峰感慨道,“此行的收獲不僅在于享受了藝術帶來的美好體驗,更在于看到諸位在不同行業發光發熱,并一起為公共文化空間建設、響應提振消費行動積極建言獻策。”(完)(《中國新聞》報記者 程小路 報道)


社會新聞精選:
- 2025年04月07日 11:59:16
- 2025年04月07日 11:21:56
- 2025年04月07日 10:49:28
- 2025年04月07日 10:36:41
- 2025年04月07日 10:2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