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地激活內蒙古農業大縣“微經濟”
中新網興安盟4月3日電 題:方寸地激活內蒙古農業大縣“微經濟”
作者 張瑋 曾令剛
“庭院紫皮蒜,百姓金飯碗。”又是一年清明時節,走進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突泉縣太平鄉五三村,一處處農家庭院錯落有致,房前屋后一派春耕繁忙的景象。
蒜農們在自家庭院內配合默契地忙活著,有的操控著小型拖拉機進行翻地松土、開溝起壟,有的將一顆顆飽滿的蒜種整齊均勻地栽進土溝。
陳秀坤是五三村村民,種了30多年紫皮蒜的她,是村里的致富帶頭人,紫皮蒜就是她的“致富經”。
“別看我這園子就3畝地,收入可不少:大蒜的收入,夏天還能抽一茬蒜薹賣,起蒜以后再種一茬大白菜,一年能有3筆收入呢,每畝地最少出1萬元,一年妥妥地實現‘兩茬三個秋’。”提及她的小園子,陳秀坤笑彎了眼。
太平鄉五三村不斷延長產業鏈條,提升特色產業檔次,打造紫皮蒜品牌,使五三村的紫皮蒜效益顯著提高,成為家家戶戶的“致富蒜”。
如今的五三村,200多畝庭院地大約能產400萬頭大蒜,每畝地收入1萬多元,農戶人均年增收5000元。
從2020年起,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聯合內蒙古自治區氣候中心和突泉縣氣象局,對紫皮蒜開展氣候品質指標構建和氣候品質評價工作。突泉縣紫皮蒜氣候品質評價等級連續3年均為“優”。
為種植戶提供紫皮蒜全生育期的專項氣象服務、組織農業氣象專家深入農田開展技術指導服務、向種植戶發布氣象服務信息、為種植戶開拓銷售渠道……在中國氣象局的助力下,突泉縣紫皮蒜產業有了更廣闊的未來。
宜種則種、宜養則養、宜商則商……在全國超級產糧大縣——突泉縣,方寸之中的庭院“微經濟”,正在激活鄉村振興的“一池春水”。
“我家園田有0.4畝,和黑龍江一家企業簽了銀杏葉回收協議。”近日,在突泉縣六戶鎮巨興村黨群服務中心的會議室內,一場庭院銀杏訂單農業簽約儀式正在進行著,巨興村村民陳書祥拿著訂單高興極了。
六戶鎮針對農村閑置院落資源,開發“企業供種+農戶管理+保底回收”的庭院種植模式,由企業免費提供優質銀杏種苗和專用肥料,農戶利用房前屋后空地開展種植,企業按1.5元/斤的保底價回收銀杏葉。目前全鎮已有4個村的農戶參與,戶均庭院種植面積0.5畝。
“通過訂單化種植,小菜園讓銀杏葉變‘金葉’,推動了農業增效益、農村增活力、農民增收入。”六戶鎮鎮長陳浩說。
近年來,突泉縣把美麗鄉村建設與庭院經濟結合起來,積極引導農民利用家中可用“半勞力”、弱勞力大力發展庭院經濟,依托東杜爾基鎮明星村、寶石鎮寶城村等旅游資源較好的村屯,發展庭院特色休閑旅游,把庭院變成游客的小菜園、后花園、微農場。
這幾天,一條題目為“@所有人:‘我在明星村有一處溫馨小院’庭院認領正式開始嘍”的消息在社交媒體廣泛傳播。
突泉縣東杜爾基鎮副鎮長任涌力介紹,明星村推出庭院水稻“體驗+認領”模式,“認領分為親情認領、打包帶走、代耕代種3種模式,認領后可以半托管田間管理,也可以委托戶主全程托管,由合作社加工成純綠色有機稻米。”
“對于沒有認領出去的弱勞動力庭院戶,由合作社免費提供稻苗,全程代耕代種,最后還會保底回收。”任涌力說。
明星村村民佟樹海領了補貼后辦起民宿,旅游季時客人不斷,2024年盈利3萬元。
佟樹海告訴記者,除了辦民宿,他家的還有1.3畝的院子,去年種水稻被民宿客人以4000元的價格認領。此外,稻田里養的魚,除了自家吃,還能送給一些認領戶。“真沒有想到稻子還可以這么種!”
2024年以來,突泉縣共培育庭院經濟示范村26個,形成美洲雁、羊肚菌、赤松茸、大榛子+中草藥、紫皮蒜+秋白菜等19個庭院經濟發展模式。同時當地研究制定了《突泉縣高質量發展庭院經濟獎補方案》,累計投入資金1814萬元,發展“菜籃子”經濟、“路衍”經濟、“菌藥”經濟、“體驗觀光”經濟,帶動13379戶農戶增收。(完)


社會新聞精選:
- 2025年05月01日 17:06:17
- 2025年05月01日 17:00:59
- 2025年05月01日 16:24:30
- 2025年05月01日 15:34:39
- 2025年05月01日 15:0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