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隱私被泄露 還波及到家人 起底新型網暴“開盒掛人”
法治在線丨個人隱私被泄露 還波及到家人 起底新型網暴“開盒掛人”
“開盒掛人”這個網絡新詞,你聽說過嗎?它是一種新式網絡暴力違法犯罪行為。不法分子通過非法手段挖掘、搜集個人隱私信息,包括個人照片、家庭住址、手機號碼等敏感信息,然后將這些內容在網絡上公開發布。那么這些開盒者從哪獲取了我們的信息?我們的哪些信息有被曝光的風險?開盒掛人行為又是否構成犯罪呢?
境外創建三萬多人社交群組
公布個人隱私
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檢察院辦理了一起開盒掛人案件,兩名被告人在境外社交媒體創建了三萬多人的群組,并在里面公布了三千多組公民個人信息,對這些被開盒的公民造成了非常嚴重的影響。他們為什么要這么做?又面臨什么樣的刑罰呢?
被害人 小雨:不間斷地收到陌生的電話和轟炸短信,還有陌生好友的添加,因為被“開盒”,所以我已經封鎖了我的基本所有的社交App,然后也無法進行正常的社交活動,有一段時間我是靠吃抗抑郁的藥物維持生活的。
接受記者電話采訪的正是開盒掛人的其中一名受害者小雨。從2023年開始,她的個人隱私信息就在網上傳播。起初她自己并不知道自己的信息被爆了出來,直到這些信息被朋友和同事看到。
被害人 小雨:有現實的我自己的好友來問我,還有我的家人會問我,被曝光的其實不只限于自己的身份證,還有個人電話以及家庭住址和很多使用的App,在貼吧或者微博上可以直接看到自己的個人信息、身份信息被傳播,還有一些對個人的惡意造謠和傳播。
被害人住址 手機號以及照片全部遭曝光
“開盒掛人”是一種新式網絡暴力違法犯罪行為。不法分子通過非法手段進行網絡搜索、挖掘,搜集個人隱私信息,包括姓名、個人照片、身份證號、家庭住址、手機號碼、社交賬號等,將這些內容在網絡公開發布。
小雨說,她之所以被開盒,應該是和她的職業相關。
被害人 小雨:從事的是虛擬藝人的工作,是以一個虛擬形象在互聯網上做直播以及表演的。我們是作為一個工作人員為一個形象來配音,以這個形象和觀眾互動以及表演直播。
“粉絲”間攻擊謾罵 虛擬主播被“開盒”
小雨說,她相當于一個配音演員,她演繹的是虛擬偶像團體其中的一名成員。這個團體一共有三名成員,每一個成員都有自己的粉絲。但是,粉絲之間的攻擊和謾罵使他成了被開盒的對象。
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檢察院檢察官助理 郭樹正:在虛擬人物IP之間,公司會分配一些角色,或者分配一些戲份跟腳本,流量可能就會進行相應的傾斜。A IP的粉絲,比較喜歡虛擬人物,可能就不滿公司或者團體把流量傾斜到B IP上,這個時候A IP的狂熱粉絲就有可能去攻擊B IP背后的主播,也去攻擊虛擬IP本身。
以暴制暴
開設聊天群組攻擊對方
在本案中,兩名被告人趙某和成某某是該虛擬偶像團體中另一名成員的粉絲。當他們發現網絡上有人攻擊或謾罵自己喜歡的虛擬主播時,決定采取行動進行反擊。
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檢察院檢察官 李鵬:本案的犯罪嫌疑人看到他的偶像被人網絡攻擊了,被人們謾罵了,然后就想到以暴制暴,正好趕上他在瀏覽境外的網站,就在境外的這種社交平臺群組中設立了頻道,在頻道中開始攻擊另外一個虛擬人物的粉絲。
趙某和成某某二人首先在境外的社交媒體網站上建立了一個聊天群組,并擔任這個群組的管理員。
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檢察院檢察官 李鵬:這個群組頻道類似于微信的公眾號,在公眾號里可以發布一些自己的編輯的文章,下面會有大量的評論。
隨后,他們非法購買了包括小雨在內的一些公民個人信息,發布在這個群組里。
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檢察院檢察官 李鵬:兩名被告人是其中一個虛擬主播的粉絲,然后開始攻擊其他虛擬主播,我們所看到的至少有5名以上,尤其是虛擬主播下面的粉絲,比如說虛擬主播今天開了一場直播或者發表了一個作品,相應的就有粉絲在下面進行評論,比如說支持我的主播,然后他們就會找到虛擬主播粉絲賬號背后的真實人物,比如身份信息、社保記錄、酒店信息公布到網上,然后并對他們當中的這些信息做一些杜撰,編一些辱罵的信息。
短短幾個月 三千多人被“開盒”
檢察官介紹,趙某和成某某不僅對多名虛擬主播進行了開盒,還把這些主播的公司同事、家人朋友的個人信息曝光。如果這些被開盒主播的粉絲站出來為他們說話,這些粉絲、粉絲的家人朋友等都將成為趙、成二人開盒的對象。據統計,短短幾個月,被趙某、成某某開盒的受害者人數多達三千余人。
被害人 小雨:我媽媽曾經給我發了一張截圖,截圖的內容是我家全家人的身份證照片,她當時表示非常焦慮。
小雨所屬公司工作人員:把主播家人的照片PS成一個遺像,然后放到網上去傳播,大家去取笑,去開一些很沒有下限的玩笑。
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檢察院檢察官助理 郭樹正:比方說把主播粉絲的信息配上一段有侮辱性、誹謗性的文案發布到群組中,再由這些群組中的人對粉絲進行攻擊。我們現在看到的一個比較惡劣的結果,就是有一些粉絲不堪其擾,把自己的手機號,還有一些常用的社交軟件的賬號全部都注銷關閉。然后在網上公開發表聲明說我再也不追明星了。
更令人震驚的是,在他們建立的聊天群組中,還有超過三萬名群成員圍觀。那么,這些圍觀的群成員又是什么人呢?
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檢察院檢察官 李鵬:有3萬多成員,其中有大量的是跟他們有“志同道合”的這種或者說都是為了攻擊網絡主播而設立的一個群組,他們都對虛擬人物IP有著一定的仇恨,想去開虛擬主播的這種盲盒,相應的他們所編輯的信息也會被他們群組當中的人員發到其他的平臺上。
當這些被開盒的個人信息在境內的平臺上傳播,一些受害者很快察覺到這個情況,并報了警。
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檢察院檢察官 李鵬:本案兩個嫌疑人到案之后,我們經過對兩名犯罪嫌疑人的訊問,其中一名是在讀博士,一名是大學在讀,還是一名大三的學生,在讀的博士他本身就是網絡信息工程專業的博士,主攻就是網絡安全。
為保護個人隱私
被害人并未公開露臉
在采訪的過程中小雨告訴欄目記者,她為了保護自己的隱私,保護自己配音的虛擬偶像的神秘感,沒有在鏡頭前露過臉,也沒有公開過自己的信息。那么,兩名被告人又是從哪里獲取到這些被害人的個人信息的呢?
被害人 小雨:我覺得對我來說它就是一份工作,并且我希望大家也都是認識在工作時候的這一位形象,以及我為這個角色進行配音的過程,所以我盡可能地從自己這里指阻斷任何一切,可能暴露我自己信息的事情。
行動軌跡公之于眾 連就醫情況都不放過
然而,完全出乎小雨意料的是,不僅自己的照片、電話號碼、家庭住址、聯系方式、社交媒體賬號等資料被公之于眾,連自己平時的行蹤軌跡,甚至到醫院就醫的時間、科室都被開盒了。
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檢察院檢察官 李鵬:當天虛擬人物主播去醫院就診的時候,已經被人跟蹤了,她在醫院當中比如說看的哪個專家、幾點幾分到達了醫院、幾點幾分在窗口排隊、幾點幾分進入了某個醫生的房間,都同步到了他們微信群組當中。
不僅曝光隱私還惡意造謠 誘導網暴
而且,這些信息并不單單是被曝光出來這么簡單。兩名被告人還會在原信息的基礎上進行惡意篡改、加工,或是添加一些不堪的話語,造謠并引導網友對當事人進行網暴。
小雨所屬公司工作人員:比如說今天去看了什么病,她可能只是身體不舒服,也有可能在網上被幾個人拿出來之后就傳播變成了某些什么其他的問題,有可能只是生活中的一些正常生活娛樂的點滴,拿出來之后,就變成了一些對人性的指點,或者對人性的一些質疑,對道德層面的一些質疑。
線下跟蹤尾隨 線上進一步煽動網暴
小雨所在公司的工作人員透露,自從她的行蹤信息被公開后,一些網友還會在線下對小雨進行跟蹤,甚至到公司門口蹲守。這些人會在她下班后尾隨,并拍攝照片,隨后將這些照片再次發布在網上,進一步煽動更多的網絡暴力行為。
小雨所屬公司工作人員:比如說小女孩去看了一場音樂的演唱會,可能當時整體的環境比較暗,大家拿著這張照片大家覺得她是去夜店,然后這個東西就變成了一個謠言式的發散。
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檢察院檢察官助理 郭樹正:發出來之后,底下的人跟著就一塊罵,罵完了之后給被害人發短信轟炸,電話轟炸,再去她家門口潑油漆,把她的暫住地,還有她父母的家全都給潑上油漆,能把門也給刷了。
檢察官在梳理群內的聊天記錄時發現,趙某和成某某發布一些被害人的個人信息后,還會煽動和誘導群成員對這些被害人實施網絡暴力。
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檢察院檢察官助理 郭樹正:這個文案本身也就是誘導群組中的人去進行評論,或者說誘導群組中的人去對被侵害主體實施網絡暴力,我們經過統計就發現相關的文案一共有2萬多條評論,這2萬多條評論基本上全都是實施網絡暴力的評論,有辱罵的,或者說看嫌疑人發布了A信息,他們就會去跟著發布B信息,整個群組中都充斥網絡暴力的氛圍。
面對線上線下雙重暴力 身心遭受嚴重損害
檢察官介紹,經歷了線上和線下雙重暴力后,被害人的工作和生活受到了極大的影響。一些被開盒的人甚至因此患上了抑郁癥,身心健康遭受了嚴重損害。
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檢察院檢察官 李鵬:他們公開開盲盒導致的后果是本案中有兩個虛擬主播因此產生了抑郁癥。
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檢察院檢察官助理 郭樹正:后來公司因為這些IP產生了不良的影響,把部分的IP進行了封存,也就是其中的一些之前給公司帶來經濟效益的虛擬主播形象,直接就棄用了,也是給公司的經濟發展帶來了一個不可逆的損失。
危害大!不僅侵犯隱私還滋生多種刑事犯罪
檢察官認為,一旦個人信息在網上被公開,便具有相當大的不可預測性,無法預知這些信息會被哪些不法分子獲取和利用,從而可能導致嚴重的后果。這種不可控的信息傳播不僅會侵犯個人隱私,還可能引發進一步的網絡暴力、詐騙、騷擾等違法犯罪行為,給受害者帶來難以估量的傷害。
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檢察院檢察官助理 郭樹正:經過調查,我們發現在這個群組中一共發布了3000余組公民個人信息,這3000多個人的信息在不特定的時間被不特定的多數匿名網友獲取、得知,而且境外的群組中有很多人可能是懷著一些去實施其他違法犯罪目的的目的,加入這個群組中,獲取到信息之后,可能會實施進一步的侵害行為。
那么,趙某和成某某是如何獲取這么多被害人的個人信息的呢?
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檢察院檢察官 李鵬:本案的犯罪嫌疑人通過境外的社工庫,我們其實有大量的公民個人信息被泄露之后,會被傳到境外的社工庫上,然后在社工庫里邊可以用機器人去檢索大量的公民個人信息,比如住址、身份證號、就業信息,以及酒店住宿信息。
“開盒掛人”構成何種罪名?
平臺是否擔責?
開盒掛人的行為究竟會構成什么罪名呢?開盒行為又該如何預防呢?社交平臺又是否應承擔監管責任呢?近日,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法院對這起“開盒掛人”的案件進行宣判。
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檢察院檢察官 李鵬:本案我們是以非法利用信息網絡罪起訴了兩名嫌疑人,這里指的是兩名嫌疑人設立專門的群組,發布違法犯罪信息,并且利用他們所公開的公民個人信息,對公民進行侮辱、辱罵、誹謗,以及誘導群組當中的成員對他們所“開盒”的人進行網絡攻擊,或者是違法引導他們進行一些違法犯罪行為。
情節嚴重 二人構成非法利用信息網絡罪
2024年8月12日,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檢察院以被告人趙某、成某某犯非法利用信息網絡罪向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法院提起公訴。
法院審理認為,被告人趙某、成某某伙同境外人員,設立用于實施違法犯罪活動的通訊群組,發布有關違法犯罪的信息,群組成員賬號數累計達到了3萬以上,情節嚴重,其行為已構成非法利用信息網絡罪,應予懲處。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檢察院指控被告人趙某、成某某犯有非法利用信息網絡罪的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指控罪名成立。
庭審過程中,兩名被告均能如實供述主要犯罪事實,法院依法對二被告人從輕處罰。趙某、成某某自愿認罪認罰,法院依法對二被告人從寬處理。
2025年3月19日,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法院作出一審宣判。被告人趙某、成某某犯非法利用信息網絡罪,均被判處有期徒刑一年六個月,罰金人民幣一萬元。
在這起案件中,趙某和成某某二人構成的罪名是非法利用信息網絡罪。法學專家提到,開盒掛人的行為從刑法學的角度講,會因具體實施方式的不同,可能涉及多種不同的罪名。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 郭旨龍:它包括設立一個通訊群組,從社工庫上尋找個人信息和隱私,然后在通訊群組里面發布個人信息和隱私,再接下來就是進行人身攻擊,包括線上的人身攻擊和線下的糾纏和騷擾的行為,所以它會涉及很多的罪名,比如說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非法利用信息網絡罪、尋釁滋事罪、侮辱誹謗罪。
依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關于依法懲治網絡暴力違法犯罪的指導意見》,組織“人肉搜索”,違法收集并向不特定多數人發布公民個人信息,情節嚴重,符合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條之一規定的,以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定罪處罰;依照刑法和司法解釋規定,同時構成其他犯罪的,依照處罰較重的規定定罪處罰。
實施網絡侮辱、誹謗等網絡暴力行為,尚不構成犯罪,符合治安管理處罰法等規定的,依法予以行政處罰。
未成年不是擋箭牌 “開盒”也要擔責
法學專家提到,在許多“開盒”事件中,不乏未成年人的身影。那么,未成年人參與開盒行為,是否需要擔責呢?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 郭旨龍:在我國刑法上一般的犯罪,比如尋釁滋事罪、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侮辱誹謗罪,刑事責任年齡是16周歲,如果是不滿16周歲的,他不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責令他的監護人嚴加管教,必要的時候也可以進行專門的矯治教育。
參與網暴 也會被追究法律責任
法學專家提到,在“開盒掛人”案件中,除了最初公開他人個人信息的行為人外,其他參與網絡暴力,甚至那些轉發、評論或進一步擴散相關信息的人,同樣可能面臨法律的追究。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 郭旨龍:侵犯公民個人信息,也違反了個人信息保護法、民法典,構成一種民事侵權以及行政違法的行為。線上的這種辱罵也涉及侵害他人人格尊嚴的違法行為,線下的跟蹤騷擾也是侵犯他人生活安寧的違法行為。如果這種行為非常嚴重,嚴重擾亂了社會秩序,有可能構成尋釁滋事罪,以及如果泄露的被害人的個人信息數量非常多,或者說敏感性非常強,也有可能會構成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
平臺發現“開盒”行為 要采取措施制止
法學專家指出,我國的網絡安全法、個人信息保護法等均對網絡服務提供者對信息合法性的監管義務作出了明確要求。因此,互聯網平臺作為網絡服務提供者,要利用算法、數據篩查等技術,在巡查過程中,如果發現有人“開盒”,就要采取必要措施。
中國政法大學副教授 朱巍:我們在發布一些相關的信息的時候,平臺一般都是進行初步的審核的,如果在審核過程中發現了把別人的個人信息通過非法的渠道放到網上去了,沒有經過當事人的授權或同意,這種信息是不是可以平臺應該過濾下來,不允許發送,一旦發現了此類情況,要做到及時保存信息,及時報告,及時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利,不能讓這些信息無限擴散,同時對發布者采取一定措施,比如禁言、封禁。
那么,一旦發現自己的個人信息在網上被“開盒”,我們應該如何應對,以最大限度地減少損害呢?
中國政法大學副教授 朱巍:一個是第一時間向互聯網平臺去進行舉報,同時權利人可以向中央網信辦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進行舉報,就是12377進行舉報,同時也可以到公安機關去報案。
除了被開盒時有效應對,專家提示,平時應該注意個人信息的保護,尤其是做好個人信息的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 郭旨龍:不是說發布了之后就結束了,而是說發布之后它就開始產生生命了,后續要更正的更正,要刪除的刪除,要定期地去看一看自己的社交賬戶,是不是有多年以前發布的個人信息已經變得比較敏感了,定期地去清除管理,在日常的社交活動當中,避免不必要地泄露自己的個人信息,特別是敏感個人信息更是要三思而后行,慎之又慎。
(央視新聞客戶端 總臺央視記者 張李彬 王思思)


社會新聞精選:
- 2025年04月10日 11:06:06
- 2025年04月10日 10:47:34
- 2025年04月10日 10:16:35
- 2025年04月10日 10:08:42
- 2025年04月10日 09:4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