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行·看振興)浙西山區:18個村“合養”一只湖羊
中新網衢州4月9日電 題:浙西山區:18個村“合養”一只湖羊
作者 項菁 毛志成
清晨,隨著“早餐鈴”準時響起,自動飼喂系統開始運轉,6萬湖羊紛紛涌向食槽……位于浙江衢州江山市峽口鎮三卿口村的大型湖羊養殖基地,一只只湖羊正為當地村民帶來新收益。
湖羊是中國特有的綿羊品種。峽口鎮原來不產一只湖羊,如今卻逐步打造起湖羊產業鏈。而這一切,離不開該鎮18個行政村的協力“合養”。

2018年,浙江一家畜牧養殖企業看中了峽口鎮地理位置和環境條件,將總部落地于此。此舉也拉開了浙西山區規模化養羊的序幕。這些年,峽口鎮盤活2000多畝閑置山林資源,“從無到有”發展起湖羊產業,年存欄量超過10萬只。
然而,龐大的養殖規模也帶來了新煩惱。“每天需要消耗120余噸牧草。如果從外地調運,光運費,每噸就要300元。”民盟江山市總支部副主委、峽口鎮人民政府副鎮長鐘震宇坦言,這是一筆巨大的支出。

為降低成本,當地轉變思路——與其花錢買草,不如自己種草。
2023年,峽口鎮十多個行政村聯合成立一家強村公司,組織務工隊伍開辟千畝荒山、荒地,用于種植青貯玉米,同時還為養殖基地提供稻草、油菜秸稈等飼料,開啟了為湖羊“供糧”之路。
“過去,村里的荒地只能種低效益的毛竹,現在種滿了青貯玉米,能讓村里每年增收十多萬元。”該強村公司相關負責人林天才表示,種植青貯玉米還帶動了播種員崗位需求的增加,解決了當地530多人就業。
在峽口鎮,“羊產業”無處不在,如羊糞加工成有機肥后,可置換給農戶進行施肥。此外,當地還打造了“羊來羊回”共富模式,養殖基地將4月齡小湖羊發放給農戶,農戶養殖100天左右后,再由基地統一回購。2023年,190戶農戶參與上述養殖模式,帶動農戶增收228萬元。

眼下,在另一側的楓石村,一批“蒙古包”正在加緊建設,未來該村將著力發展旅游業。“從沒想過,養羊能養出旅游經濟。”楓石村黨總支書記陸承江感慨道。(完)


社會新聞精選:
- 2025年05月01日 17:06:17
- 2025年05月01日 17:00:59
- 2025年05月01日 16:24:30
- 2025年05月01日 15:34:39
- 2025年05月01日 15:0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