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若風: 讓旅行者成為“生活在這里的人”
從高原到海濱,從城市到鄉村,一系列因地制宜、融入健康理念的文旅新業態,正在“開花結果”……在工信部工業文化專家咨詢委員會副主任、全國文體康旅裝備聯盟理事長、文旅部科教司原司長孫若風看來,當下,康養成為各地文旅發展的新方向,正是源于現代人“愛生活、愛生命、愛生態”的新需求。
不同于傳統旅游產業偏重打造地標性景點,康養文旅的發展路徑更加靈活,可大可小、可高可低——既可以在城市打造熱門打卡地,也能在縣域和村鎮落地生根,形成旅居新風向。
而想讓康養產業真正為地方文旅引入“活水”,關鍵在于如何發掘一座城市的魅力。
“真正有生命力的康養產業,不在于設施是否豪華,而在于能否喚起人們對自然、他人和自身的關注,實現‘養心神’。”孫若風說,“也就是吃當地的飯、看當地的山、和當地人聊家常,這樣的康養才是全方位的調理,才真正有文化、有溫度、有生命力。”
縱觀全國康養文旅發展的路徑,孫若風認為,地方還要發揮創意,在相似的文化、自然資源中,做好差異化表達。同時,對接需求,根據不同年齡、收入和生活方式的消費人群實際需求,提供更精準的服務。
“同樣是做康養,有的地方突出氣候宜人,有的則主打中醫藥調理、音樂療愈、藝術康養等專業化服務。”孫若風表示,這才是康養文旅的可貴之處——“千城千面”,而只要有創意、有差異,每座城市都能通過豐富的形式,給旅行者帶來不一樣的體驗感。
在海南、貴州等康養資源豐富的地區,不少外地游客會“旅居式”生活幾個月,甚至選擇在當地買房、定居。
他們走出景區、走進社區,與居民打成一片,把旅游體驗真正過成了日常生活。“這是一種生活方式的轉變,是讓旅行者成為‘生活在這里的人’。”孫若風說。
如今,文旅消費呈現出更強的個性化和精細化的趨勢,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也加入康養行列,追求節奏緩慢、重視體驗的短途出行。他們不再滿足于“走馬觀花”,而是希望“沉下來”,融入當地、體驗當地,尋求身心的雙重療愈。
“康養的本質,是以人為本。”孫若風強調,“這不僅僅是身體的調理,更是精神的撫慰、文化的浸潤,是一種有溫度的生活方式。”(完)(《中國新聞》報劉益伶報道)


社會新聞精選:
- 2025年05月01日 12:20:55
- 2025年05月01日 12:19:31
- 2025年05月01日 12:18:31
- 2025年05月01日 12:18:09
- 2025年05月01日 12: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