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直播間搶券到劇場聽曲——受訪青年消費賬單里藏著“精神剛需”
受訪青年的消費偏好關鍵詞:
性價比 76.03%
實用 73.21%
悅己 71.56%
顏控 46.29%
小眾 29.97%
精致省 28.21%
極簡 27.38%
其他 2.00%
江蘇蘇州平江路附近的小街上,悠揚動聽的小曲穿破小劇場的圍墻,鉆進黃榕的耳朵。聞其聲,又見小劇場門口游人如織,黃榕好奇地查看劇場門前的介紹,原來里面正在上演蘇州評彈。在福建讀大學的黃榕到蘇州旅行前對評彈了解不多,但墻內的樂曲還是把她引入了計劃外的目的地。她買好門票,走進劇場。臺上穿旗袍的女演員持琴彈唱,就著桌上的茶飲,黃榕品著濃濃的江南風物,別有一番滋味。既能領略不同的自然風光,也能感受當地特色的文化,旅游,在黃榕看來是一種精神投資,也在她的消費版圖上占據重要份額。
來自上海財經大學的王凱文是羽毛球“狂熱愛好者”,接觸這項運動后,他先后買了3把功能不同的專業球拍,共花費大約2000元,羽毛球價格不及球拍,但損耗更快,一些大品牌羽毛球價格在160元一桶,高品質的甚至達到300元到500元一桶。但王凱文從不虧待自己的愛好,只要經濟情況允許,他愿意為熱愛買單。
近日,中國青年報·中青校媒就消費偏好相關主題,面向以大學生為主的青年發起問卷調查,共回收有效問卷2549份。調查顯示,63.91%受訪者會在旅游方面消費,55.12%受訪者會在服飾、美發、美妝等形象提升領域消費。電影和線上影視產品(40.09%),劇本殺、密室逃脫等社交娛樂(39.23%),周邊、潮玩(31.38%),游戲(30.76%),演唱會、音樂節、脫口秀等演出(28.91%),知識付費、教育培訓等自我提升領域(23.38%),科技智能產品(20.40%)等,也是一些受訪者經常消費的領域。
旅游、娛樂與自我投資登上青年消費版圖
除了基礎的衣食住行,文化旅游、休閑娛樂、自我投資、知識付費等板塊,拼貼起受訪青年的消費版圖。
來自中國人民大學的王雪純幾乎每個月都會遇到為知識消費的場景。大一時為了學習英語,她一次性購入好幾本英文原著,大概花了500元。為了方便專業學習,她會充值VPN、大模型API、網盤等應用的會員。“在微信讀書花錢,我能獲得更多讀書資源;在扇貝單詞花錢,我能獲得更多單詞的延伸知識;在CSDN花錢,我可以看到更多技術類帖子。”在她的觀念里,通過“花小錢”獲得更多有用的資源很值得。
在海南一所高校讀大四的柯燊達幾乎每個月都要去幾趟電影院。40元左右一張的電影票不會給他的基本生活帶來太多影響,卻能讓他感受到比在電腦屏幕前觀影更沉浸式的體驗。電影《哪吒2》上映時,他根據社交媒體的提示選擇了2D IMAX影廳,以獲得更好的觀影體驗。除此之外,熱衷于交朋友的柯燊達少不了社交娛樂消費,閑暇時,他會和朋友一起尋找美食,到海南不同的城市探店,還經常和朋友一起玩桌游。
投資自己,是四川一所高校的呂鳳瑤最大的消費樂趣。朋友經常形容她為“呂鳳瑤把自己‘重養’了一遍”,而這句話正反映了她的消費理念。上大學后,呂鳳瑤參與了不少實習工作,有了一些收入后,她開始把從小想嘗試的事情一一變成現實。高考結束后,呂鳳瑤就自己報名了書法培訓班和舞蹈培訓班。當地沒有成人書法培訓班,她就和小學生培訓班的老師商量,和孩子們同班上課但不同進度,老師也接受了這個“大學生”。呂鳳瑤打心眼里喜歡跳舞,她的舞蹈培訓班一報就是3年,嘗試過不同的舞種和不同的培訓機構。“即便跳得不夠好,我也很享受舞蹈帶來的樂趣。”
王凱文最近在玩一款二次元游戲,游戲內可以通過充錢抽卡獲取新角色和裝備。王凱文曾經為了抽到自己喜歡的角色充值了300元,平常則每月充值30元到100元不等。但他也表示:“我一般不會一腦熱就在游戲里充錢,有時候為了在游戲中獲得更多情緒價值,才會選擇適度消費。”
超八成受訪者會被社交媒體“種草”,近八成受訪者“按梗消費”
中青校媒調查顯示,受訪者在消費時最常參考家人、朋友的意見(66.81%),其次是社交媒體平臺用戶測評或推薦(65.08%),此外還會參考個人經驗(57.87%)、點評排行類App(29.46%)、電商平臺推薦(23.62%)等。
社交媒體已是年輕人消費時離不開的“意見領袖”。在購買一些產品時,黃榕、王雪純和王凱文會不約而同地先在社交媒體尋找攻略。“但我不會完全聽從某個博主,我會看很多不同博主的使用反饋,還會看一些用戶評價,綜合考慮后再購買。”大學期間,黃榕買了一臺微單相機,相機價格不菲,為了選到最適合自己的高性價比相機,她參考了許多博主的意見,還繪制了一張表單,列出不同品牌、不同型號產品的功能、參數、評價等,多方對比,最終選到了滿意的相機。
但王雪純也承認,購物時不能只看攻略和測評,一方面很多博主的測評中摻雜軟廣,測評真實性有待商榷。“另外,看再多測評也很難做到全面徹底地了解某個物品,只有親自嘗試后才知道物品是否適合自己。”例如在購買護膚品時,即使參考的測評博主和自己的膚質一樣,王雪純還是“踩了坑”。
在受訪者看來,一些因素會刺激自己消費,例如社交媒體大V“種草”(84.75%),消費風潮和熱梗(77.05%),促銷活動或消費券、國家補貼(88.55%),秒殺、盲盒、直播、拼團等新型營銷模式(78.54%)等。
黃榕直言,一些年輕人已經開始“按梗消費”。“別人熱烈討論的時候,我們會考慮,自己是不是也該參與、是不是也要買一個。”當“秋天的第一杯奶茶”成為熱梗時,她選擇給常一起喝奶茶的朋友也買上一杯。當Jellycat、迪士尼的玲娜貝兒出圈時,她也會給自己添置喜歡的小玩偶。但在黃榕看來,當風潮來時,怎樣“迎風不亂”,對消費者是一種考驗。促銷活動、消費券等優惠,和一些新的促銷形式,也會影響黃榕的消費節奏。每年的“618”“雙11”“女神節”滿減力度很大,她會在這幾個購物節集中購物,計算怎樣把優惠政策用好用盡。她還使用國家補貼購買了一臺平板電腦,比原價優惠了大約200元。
從“有用”到“有趣”,受訪青年關注消費品的精神文化價值
黃榕在買東西時很在意物品的“顏值”,不管是必需品還是個性消費產品,她都很在意是不是符合自己的審美。“如果一個東西真的很好用,但不好看,我可能會猶豫到底買不買。”在黃榕看來,在物質基本得到滿足的當下,能否滿足精神文化需求是年輕人消費時非常看重的點。
中青校媒調查發現,受訪者會用追求性價比(76.03%)、實用(73.21%)、悅己(71.56%)、顏控(46.29%)、小眾(29.97%)、精致省(28.21%)、極簡(27.38%)等,來形容自己的消費偏好。78.42%受訪者在消費時會滿足自己的實用需求,愉悅、減壓等情感心理需求也同樣重要(69.24%),此外,受訪者在消費時還會滿足個人成長與自我實現需求(52.69%)、審美與身份認同需求(50.49%)、社交需求(37.23%)等。
滿足情緒需要的消費在呂鳳瑤的消費清單上占有一席之地。當學業、實習壓力比較大時,她會用唱歌、購物等方式緩解壓力。買衣服既是滿足生活所需,也滿足了女孩子的愛美之心。當一款紅黃綠三色的褲子寄到手上時,呂鳳瑤覺得自己“身心愉悅,心情舒暢”。在她挑選衣物的過程中,對性價比的需求會占據上風。呂鳳瑤習慣“貨比三家”,還要研究平臺滿減活動。不同平臺上的同款衣服里,比較便宜的也許版型、材料稍微遜色,但抵不住價格上的優惠,呂鳳瑤往往會選擇性價比更高的衣物。KTV“29.9歡唱6小時”的團購券也是呂鳳瑤的快樂源泉,每個月她總要和朋友去上一兩次。當嗓子唱到沙啞,煩惱也被拋在腦后。
性價比也是柯燊達在消費時非常看重的。今年2月,他決定去湖南著名景點張家界打卡。作為攝影愛好者的他一早就開始研究此次出行的攝影工具。此前他在社交媒體上被“種草”了一款最新的便攜攝影工具,想趁著旅行入手一件。雖然看好了設備型號,但五六千元的價格對于還在讀書的他來說不是一筆小錢,加上攝影工具買回來后“吃灰率”極高,思來想去,他決定上網租賃一臺設備。“最終花了231元,租了7天,還包含設備保險。”這樣的選擇既滿足了他的需求,也省下了一大筆錢。
“悅己”如今已成年輕人消費中的重要關鍵詞。“從馬斯洛的需求理論來看,當基本的生存需求得到滿足時,人們就會追求更多生存以外的東西,‘悅己’消費是很正常的現象。”王凱文購買了一款3000元的基礎款相機,一是為了延伸自己的技能,二是為了拓展自己的興趣愛好。接下來,他還有健身的打算,準備在校內健身房辦一張健身卡。“不僅能改善自己的形體,也能讓身體保持比較健康的狀態。”好的心情、身體和更好的自己,都是他消費的動力。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畢若旭 程思 實習生 趙涵 來源:中國青年報


社會新聞精選:
- 2025年04月23日 09:14:31
- 2025年04月22日 22:14:21
- 2025年04月22日 21:41:27
- 2025年04月22日 20:11:42
- 2025年04月22日 19:5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