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并注明摘自中國新聞社中國《新聞周刊》。聯系電話:68994602)
這些現象正使它像當年的餐巾紙一樣,迅速在中國城市社會普及開來。
風靡90年代初的電視劇《編輯部的故事》里,侯耀華所扮演的人物張嘴就來:“錢不是萬能的,但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據說這句“電視名言”早就被改成了同類句式的新說法:“安全套不是萬能的,沒有安全套是萬萬不能的。”
當社會上沒有重大新聞事件之時,紀念日或許會成為媒體大餐的一道好菜?
現在,每一年的11月底和12月初,“艾滋病”三個字就幾乎遍布中國媒體的眉眼臉孔,因為12月1日是世界艾滋病日。而在這個主題之下,性交易、吸毒者、傳播率以及性安全,統統都會成為媒體追蹤的熱詞。
如果評選在此期間最聳動的新聞,當是一條有關“中國正悄悄啟動娛樂場所安全套行動項目”的報道,謂國家衛生部和世界衛生組織共同宣布:要在中國4個城市的娛樂場所進行100%地使用安全套的試點工作。
如果評選在此期間最流行的比喻,當是如下的專家說法:“就像開車系安全帶,并不是鼓勵肇事。同樣,推廣使用安全套,并不是鼓勵賣淫嫖娼。”
如果評選在此期間最難懂的炒作,當是在上海創刊僅一個月的新聞周報《外灘畫報》。11月29日那天,該期畫報刊發系列報道,宣傳即將到來的第15個世界艾滋病日的主題“相互關愛,共享生命”。但隨報贈送的一個安全套,卻讓讀者莫名其妙。
如果評選在此期間最勇敢的人群,當是一群未來的教師、現在的學生——某生產商在華南師范大學舉行一項知識競賽,并在現場派發5000只安全套,結果所有的派發品都沒有剩下,甚至一半以上是女大學生領走的。
由此作出如下的判斷也許并不過分:2002年的中國社會,安全套大行其道。
以上所說的四個“之最”,都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既有官方解禁了長期“只做不說”的安全套廣告,又有兩家外資生產商為爭中國市場第一而鬧上法庭;既有中學里的孩子們與老師一起探討安全套的妙用,也有國家計劃生育部門官員在街頭免費派發安全套……這一系列現象正使安全套像當年的餐巾紙一樣,迅速在中國城市社會普及開來。
幾乎與此同時,臺灣有汽車加油站正派發女性成人用品和安全套,而歐洲某國一電視臺則把巨大的安全套戴上了建筑物的頭頂。這些開放大膽的做法,是否也預示了中國大陸社會變遷的下一步?
考慮到擁有世上最悠久的道德傳統,學者之辯似非空穴來風:在當下的中國,自由主義比保守主義更受歡迎,而保守主義對文化價值和道德規范的傳承能力正被漠視!
話題回到“舶來品”安全套。這種基本是男用的避孕工具,由加工精細的乳膠制成。過去曾長期被稱之為“避孕套”,可見其產品的功能相當單純。而今由于阻擋性病和艾滋病傳播病毒的需要,而逐漸被稱之為安全套。功能是增加了,名稱也曖昧了。
既然是舶來品,可見從前的中國人是不用的;即使后來有了,也還是不太愛用。性學專家劉達臨先生的代表著作《中國古代性文化》可以證明:古老的中國有悠久的性文化史,人們喜歡自然的性;而包括中草藥在內的豐富的避孕方式,也足夠中國人選擇。
安全套的用或不用,也在現代化的過程中悄悄地改變著中國人。看看免費派發安全套的地點,就可以知道,誰被假想成了不用的人群:性交易者、打工一族、大學學生。
眼下,在艾滋病威脅整個地球的場景下,安全套作為一個新象征,走進了中國人的視野。
特別是在娛樂場所推廣安全套,證明官方已默認在某些娛樂場所的確存在大量性交易的現象。或許是警力不夠、或許是管理不善、或許是貧富差距、或許是時代使然?
今天下午,在我所住小區的街角處,我發現一個投幣式的安全套自動販售機,不知何時已趴在寒風中的墻壁上。一對學生模樣的年輕人正在忽高忽低地對話。男的說,我上次不是用了套子了嗎?女的則回答:那我怎么知道?要不就是那個套子漏了?
剛巧讀到下面的報道:到明年5月1日,中國正式將包括安全套在內的132個產品列入“國家強制性產品認證”(3C),以優質產品保證公共安全和人身健康。
如此看來,安全套真的不是萬能的——至少還有半年,誰來保證安全套的安全?
文章來源:中國《新聞周刊》
原標題:安全套萬能?
作者:張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