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中國】大涼山里的“追風人”
中新網涼山4月21日電 題:大涼山里的“追風人”
作者 祝歡
迎著凜冽寒風、穿過帶刺灌木,翻越4000米的高山,爬上山峰勘探機位數據;連轉上百個彎道,一趟運輸跑半個多月,將91米長的風機葉片運上陡峭的山頂;時刻觀測風速,數十個小時的等待完成風機吊裝……在四川省涼山州鹽源縣,有這樣一群“追風人”,他們不顧嚴寒酷暑,把一座座風機點綴在高原上,將大涼山一縷縷風“吹出”的清潔能源送往千家萬戶。
據了解,鹽源縣地處青藏高原東南緣,境內多高山峽谷,特殊的地理位置賦予了鹽源優越的風能資源,鹽源縣風能資源密集區平均風速每秒6米以上,發展清潔能源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自2014年華電新能鹽源公司落戶鹽源以來,在“追風人”不斷努力之下,一座座巍峨的風機在這里拔地而起。
風是一種沒有公害的能源,利用風力發電非常環保,且能夠產生的電能非常巨大,風能是一種清潔的可再生能源。“涼山的風能時間分布恰好與水電資源的豐枯期正好互補,非常有利于實現‘風水互補’一體化發展。”在四川大學經濟學院教授賀立龍看來,四川是全國最大水電開發和西電東送基地、全球最大的太陽能硅料生產基地,太陽能、風能、地熱資源也十分豐富,其中地熱資源位居全國第三,發展清潔能源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在涼山州鹽源縣,風電項目建設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中。據介紹,鹽源風電項目的5兆瓦機型風機葉片單只重量為22.5噸,長度達91米,直徑為183米,風輪掃風面積相當于3.6個足球場大小。如何將這些龐然大物運送上山頂并成功吊裝,自然成為了首要難題。
自首個風場開始建設以來,負責風機運輸和吊裝的華電新能鹽源公司工程部主管陳世奇已經經歷了上千次運輸了。在他看來,運輸這些超限設備最困難的便是道路和空障的限制。“在大河風電項目,從風場入口到機位40公里的路程,花了50多天才將設備運輸到機位。”陳世奇表示,蜿蜒的盤山路、側立的懸崖、交錯的林木、陡峭的地勢等都給運輸帶來了極大困難,沿途道路不具備運輸條件的時候,就要重新調整道路并且進行空障處理。
陳世奇表示,鹽源風電項目的設備在運輸過程中均采用“揚舉車”,該特種車在行駛途中可以通過液壓控制將葉片舉升、360度旋轉,避讓運輸途中的山體邊坡、樹木、電線等各種制約。“一般一次運輸需要十來個人的配合,包括駕駛員、操作手、指揮人員、安全監護人員等。”陳世奇說,正是通過這樣的方式,將一只又一只長度達91米的風車葉片送到每一個機位進行吊裝。
后龍山風電項目的葉片在試運輸的10余公里車程上,便花了20多天。不僅如此,鹽源縣風電項目所屬的高山風場建設,相較于一般風場建設有高海拔缺氧、汛期道路施工、冬季混凝土澆筑、大風季吊裝等困難。
鹽源風電項目的5兆瓦機型的輪轂高度為105米,相當于33層樓高,葉片上山后,又如何克服大風季“沖上云霄”?“鹽源的大風季是當年的10月持續至次年的3月,為了解決大風季吊裝難題,公司采取多種措施,同時充分利用風功率預測系統測算風速變化趨勢,安排專人24小時值守監控,一旦風速滿足吊裝條件,馬上起吊。”華電新能鹽源公司工程建設部主任助理晏紅表示,風機的安裝也是“靠天吃飯”,有時一等便是幾天。
“我們利用小風季或小風時段集中開展檢修維護工作,完成盡可能多的檢修維護工作,縮短風機停運時間,提升風機可利用率。”華電新能鹽源公司生產技術部主管周俊杰表示,為了“抓住每縷風,搶發每度電”,公司積極克服小風年等不利影響,通過精益化運營,全力實現經營效益最大化。
在涼山,像他們這樣的“追風人”還有很多。在“追風人”的努力下,一排排“鋼鐵巨人”屹立山巔,扇葉隨著呼嘯的山風一起飛旋,構成了一道道優美的風景線。
近年來,國家層面以及四川省委省政府都把涼山定位為國家重要的清潔能源基地,給予規劃和政策上的大力支持。《涼山州“十四五”清潔能源產業發展規劃》也提出,要圍繞“碳中和、碳達峰”等國家重大戰略機遇,著力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清潔能源示范區。大涼山里的“追風人”將繼續在這里續寫傳奇,為國家實現“雙碳”目標發揮力量。(完)
- 專題:綠色中國
經濟新聞精選:
- 2024年12月18日 15:20:42
- 2024年12月18日 10:03:30
- 2024年12月17日 09:33:57
- 2024年12月16日 13:22:33
- 2024年12月16日 08:34:50
- 2024年12月15日 20:13:20
- 2024年12月15日 20:09:20
- 2024年12月14日 18:11:09
- 2024年12月13日 13:24:02
- 2024年12月13日 10:1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