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之美|一把種子如何“喚醒”千畝良田?
中新網金華6月27日電(董易鑫)“一把種子”能孕育多少種可能?
炎炎夏日,浙江金華東陽市城東街道寀盧村的稻田生機勃勃,農作物是天然“景觀帶”,機耕路是村民散步休閑的“跑道”,水果基地、紫藤長廊、櫻花大道、梯臺花田等串聯其中,美麗田園與現代農業交相輝映——這些,起始于1993年的寀盧村村民盧法素撒出的“一把種子”。
“當時我著急隨兒子去桂林,出發前,趁著凌晨把發芽的種子撒到田里就走了。回來后,沒想到長得挺好,那年收成也不錯。以后就都開始‘懶’著種了。”回憶起這“無心之舉”,今年83歲的盧法素仍歷歷在目。
20世紀90年代初期,由于寀盧村近85%的勞動力外出打工,村里勞動力短缺、大量土地拋荒。盧法素的早稻“撒直播法”能夠節約人力成本、提高農作物產量。借此方法,1996年,寀盧村選出61名黨員和技術骨干組成專業管理小組,成立公司為村民提供社會化服務,切實解決土地拋荒問題,讓“一把種子”喚醒千畝良田。
特別是2003年,浙江全省啟動“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即“千萬工程”),指引浙江鄉村發生了精彩蝶變,探索走出一條加強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建設美麗中國的科學路徑。
有著“一把種子”喚醒千畝良田經驗的寀盧村,開啟了因地制宜發展的新路子。
寀盧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盧陽春介紹,20年來,寀盧村規劃建設了縱橫交叉的田間機耕路45條,同時投入百萬元資金,完成總長度30000余米的水渠配套建設,基本形成“田成畈、路成框、渠成網、樹成行、路橋涵閘配套齊全”的現代農業生產環境。
“近年來,我們將5G、物聯網等技術應用到農業生產、經營、銷售的各個領域,賦能農業現代化、規模化發展;在保證農田產糧功能基礎上,投資5000余萬建成多個景觀節點、研學基地,提升農業附加值。”盧陽春說。
該村種糧大戶郭生龍流轉了300畝土地,依靠“智慧田園”在線監控,從播種、施肥、收割到曬干等生產全過程均實現“機器換人”,因此農田日常管理只需1人即可完成。“管理員只要發布指令,機器就會入田耕作。”郭生龍說,在數字化技術加持下,每畝地平均可以少支出300多元人工費。
數據顯示,寀盧村從2003年70余萬元村集體收入、8000多元人均年收入,分別增長到如今的484萬元、8.2萬元。
“現在,我們村總面積4000平方米的農業科技館正穩步建設,建成后將集農業科普、教育等功能于一體,進一步豐富拓展農業內涵,讓來此參觀的人們學到更多農業知識。”盧陽春表示,“寀盧經驗”起源于農業,因此寀盧村將進一步用好數字技術,不斷推進農業現代化、規模化,為鄉村振興助力賦能,讓更多村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完)
經濟新聞精選:
- 2024年12月23日 15:50:18
- 2024年12月23日 14:33:45
- 2024年12月23日 14:19:12
- 2024年12月23日 14:13:12
- 2024年12月23日 10:04:20
- 2024年12月18日 15:20:42
- 2024年12月18日 10:03:30
- 2024年12月17日 09:33:57
- 2024年12月16日 13:22:33
- 2024年12月16日 08:3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