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里長城今何在?探訪寧夏鹽池古長城遺址
中新網寧夏鹽池12月13日電 題:萬里長城今何在?探訪寧夏鹽池古長城遺址
中新網記者 于晶
寧夏長城以其建造時間之長、分布地域之廣、影響力之大,被稱為“中國長城博物館”。12月13日,中新網記者探訪有“露天長城博物館”之稱的寧夏鹽池縣,了解寧夏境內長城的歷史文化,感受寧夏古長城的悠遠、渾厚與滄桑之美。
寧夏自古為我國北部邊防前線和邊塞要地,有“關中屏障,河隴咽喉”之稱,戰略地位十分重要。自戰國時期,到秦、漢、隋、金、明等幾個朝代,都曾在寧夏規模不等地修筑過長城,在面積僅6萬多平方公里的寧夏土地上,歷代統治者修筑的長城總長度達1500多公里。
當日,記者在毛烏素沙地南緣的鹽池縣境內,看到早已卸下歷史的重負和御敵的盔甲的隋長城,已回歸黃土地的本色。隋朝在其38年的興衰歷程中,為防御北方突厥、西北吐谷渾,先后7次修筑長城。隋長城多是在秦漢長城的基礎上修筑、加固和改造。新修有兩條,其中一條是隋文帝開皇五年(公元585年),由崔仲方督修的靈武朔方長城,西起今寧夏靈武市境內黃河東岸,東至今陜西綏德縣西南,全長約350公里。這條長城由西向東穿過今鹽池縣,遺跡尚存。
據當地文物工作負責人介紹,鹽池縣境內遺存的隋長城,通過航拍和衛星圖片都可以看到。從衛星圖片上看,位于寧夏鹽池縣境內的隋長城大部分被明長城所利用,迄今保存的僅有柳楊堡鄉紅溝梁向東至陜西省定邊縣境的一段,長約20公里。隋長城在明長城“頭道邊”之北側,黃土夯筑,殘高1-3米,基寬9米。
依據《隋書·崔仲方列傳》“令發丁三萬,于朔方、靈武筑長城,東至河,西拒綏州,南至勃出嶺,綿亙七百里。明年,上復令仲方發丁十五萬,于朔方已東緣邊險要筑數十城,以遏胡寇?!钡奈墨I記載,寧夏境內的隋長城為開皇五年所建,西起寧夏靈武,向東延伸至陜西境內。墻體本身為堆土筑成,在墻體頂部有夯筑部分,該部分為明代修建長城沿用隋長城時加筑其上而成的。該段隋長城遺址是隋長城防御體系的一部分,為研究隋代軍事防御設施的分布、構筑、布局及城堡建設、生產力的發展水平等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隋長城多見于史料記載,卻鮮見于地面遺存。而鹽池境內的隋長城遺址因當地氣候干旱少雨留存至今,見證了隋朝與突厥征戰、交融的歷史,是極其珍貴的文化遺產,但因數百年的風化,一些墻體已蕩然無存,亟待加強保護。
該負責人表示,黃土夯筑的長城是萬里長城中最脆弱的一段,因為一旦失去這些黃土夯筑的城墻,中國的萬里長城將損失一半。
歲月流逝,朝代更迭,幸存下來的隋長城無聲訴說著久遠的故事。寧夏長城是歷代長城的縮影,記錄著千百年來中華民族大家庭紛爭和融合的歷史,凝聚著勞動人民的血汗和智慧。鹽池縣長城愛好者李兵告訴記者:“每當走在郊外長城腳下,他都會感覺到渾身血液沸騰。這是老祖先留下的寶貴資源,這是民族融合發展的歷史見證。自己有責任有義務去保護好、宣傳好它?!?完)
文化新聞精選:
- 2024年12月22日 09:45:58
- 2024年12月22日 09:29:37
- 2024年12月22日 08:35:14
- 2024年12月21日 20:42:42
- 2024年12月21日 18:51:05
- 2024年12月20日 11:33:57
- 2024年12月19日 11:09:13
- 2024年12月19日 10:56:58
- 2024年12月19日 09:32:12
- 2024年12月19日 09:2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