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所“雙一流”高校擴招
《中國新聞周刊》記者:孫厚銘
發于2025.3.31總第1181期《中國新聞周刊》雜志
高考報名人數連續多年上升后,今年“雙一流”高校迎來新一輪擴招。
3月初,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相繼宣布,今年各增加150個本科招生名額。此外,中國人民大學、武漢大學等高校也將擴招本科生,增幅在100至500人不等。
事實上,近年來本科生擴招規模持續擴大,但今年的力度尤為顯著。3月6日,國家發展改革委主任鄭柵潔表示,將持續推動高等教育提質升級,擴大優質本科教育供給,進一步增加“雙一流”高校的招生規模,在去年擴招1.6萬人的基礎上,今年力爭再增加2萬人。
此次擴招的專業主要集中在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和新興業態領域。多位受訪專家認為,這是高校在學科設置和人才培養上的主動調整。有分析認為,作為連接基礎教育、科研與產業的關鍵環節,本科招生的變化不僅影響高考錄取格局,也映射出高校未來的發展方向。
“提高了進入名校的概率”
2024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扎實推進優質本科擴容”。今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也強調,要“扎實推進優質本科擴容”和“有序擴大優質本科教育招生規模”。
中國人民大學首都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副院長郭英劍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此輪擴招的核心是培養高層次人才,以支撐科技創新、制造業升級和產業轉型。擴大優質教育資源供給不僅有助于適應人口變化與就業需求,應對高學歷需求上升的趨勢,也能緩解“難進一流高校”的壓力,提升高等教育的公平性。
過去五年,我國高考錄取人數從2020年的967.45萬人增長至2024年的1050萬人,但本科錄取率卻從41.4%降至33.5%。本科教育,尤其是優質本科資源供給相對不足。近三年,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在內地的本科招生規模分別穩定在3400—3500人和3800—3900人。
一位國內頂尖高校長期從事本科招生工作的老師對《中國新聞周刊》介紹,清華、北大等頭部高校在各省招生時,不僅需要向每位錄取學生及其家長解釋專業設置和培養方案,還需與各學院溝通協調,招生名額還涉及不同省份間的激烈競爭。在她看來,整體上,這次擴招的確提高了進入名校的概率。
中國科學院院士、寧波大學校長蔡榮根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雙一流”高校從自身發展和擴大優質教育資源的角度,具有擴招的意愿,但擴招規模不僅要考慮國家和地方政策,也取決于學校教學資源的承載能力。蔡榮根介紹,高校擴招涉及教學資源、師資力量以及基礎設施等因素,學校需評估自身承受能力,每增加一名學生,地方財政都要增加相應撥款,學校也需要更多編制以引入師資。
“擴招決策既受政策引導,也受高校自身資源條件和市場需求等多重因素制約,這是響應國家號召的一次集體行動。”郭英劍這樣評價。
“人才培養模式發生變化”
多所擴招高校的招生部門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各省份、各學院的具體擴招名額尚未最終確定。然而,這些高校的擴招通知中,“面向國家急需的前沿技術和新興業態”“培養人工智能與多學科交叉的復合型人才” 是常常被提及的表述。
北京大學的新增招生計劃將重點聚焦國家戰略急需、基礎學科及新興前沿領域,主要依托元培學院、信息科學技術學院、工學院和臨床醫學專業進行培養。清華大學則將新增本科生納入新成立的本科通識書院,該書院計劃將人工智能技術應用于教學與科研,培養掌握AI技術并具備創新能力的復合型人才。
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學術委員陳志文對《中國新聞周刊》分析,“雙一流”高校擴招本科生,背后的邏輯與近年來高校學科專業設置改革一致,即淘汰老舊學科,增設適應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的學科專業。專業調整的本質也意味著人才培養模式的變化。
日前,復旦大學校長金力接受采訪時表示,人工智能來了,知識結構單一、沒有持續創新能力的學生,很快會被淘汰。復旦要培養多潛質、高潛能的“干細胞式”人才,學生要對原來貌似不相干的事物進行關聯式思考,搞清楚新關聯的因果關系和學理機制。未來,復旦人才培養的基本單元,將從“專業”變為“項目”。每個項目,可能由一個或多個學科支撐,可以拿到一個或多個學位。復旦新工科,要構建“從0到10”的系統創新能力。
“真正推動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是一個系統性問題。”陳志文認為,當前新工科建設中,重論文、輕實踐的“工科理科化”傾向依然存在,推動“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引入更多產業界人士參與教學,是破解“工科理科化”的方法之一,但這也會壓縮原有教師的課時,這種“做減法”的改革顯然更困難。
記者梳理部分擴招“雙一流”高校的“人工智能+”本科專業培養方案發現,目前所謂的交叉培養往往只是簡單疊加不同專業的基礎課程,真正具有前沿性和融合度的課程仍較少。郭英劍分析,即便一些學校的交叉學科已在推進,但受限于學科壁壘,整體進度較慢。與此同時,部分高校的學科調整受審批流程復雜、調整周期長等因素影響,難以靈活適應市場需求。
“科技創新”與“文科價值”
“此次本科擴招偏重于理工農醫,對文科的影響顯而易見。”郭英劍認為,隨著學術資源向理工農醫學科傾斜,文科的支持力度勢必相應減少。
今年,多省政府工作報告頻繁提及高等教育專業調整,至少10個省份提出發展理工農醫類緊缺專業。例如,山西省計劃將理工農醫類專業占比提升至55%,內蒙古自治區則設定50%以上的目標。
蔡榮根表示,例如今年寧波大學計劃擴招約300人,重點投向制造、信息、水產和醫學等緊缺領域。相比之下,文科的需求量相對較小,他認為,文科作為思想創新的源頭也十分重要,“學校對文科的重視體現在提升人才培養質量,而非單純擴大招生規模”。
復旦大學近期也宣布將調整學科結構,將文科招生比例從30%—40%降至20%,形成“文、理、醫、新工科、交叉學科”各占20%的新格局。該校校長金力表示,此舉遵循“文科做精、理科做尖、工科做強、醫科做新、交叉做活”的原則,旨在優化學科布局,推動交叉融合。
“即便是國內文科實力頂尖的高校,也在向理工、新工科和交叉學科傾斜。”郭英劍分析,復旦的改革可能引發連鎖反應,影響更多高校的學科布局,而如果文科招生規模持續縮減,不僅會影響文科人才儲備,還可能因社會對“實用性”的過度強調,削弱文科的社會認同,進而影響優秀學生的報考意愿和學科的長遠發展。
郭英劍認為,國家治理、文化傳播、社會研究等領域仍需高水平的文科人才,在跨學科研究和交叉學科的發展中,傳統文科內容依然重要,不能被簡單邊緣化。相反,文科應增強適應性,加強與科技融合,以提升應用價值和就業競爭力。
陳志文表示,過去20年的大學擴招中,由于辦學成本較低,高校大量設置了人文社科類專業,文科就業壓力下,教育系統必須反思人才供給側存在的結構性矛盾。近日,澳門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周憶粟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對于普通高校而言,要考慮縮減缺乏核心技能的專業,頂尖學校有必要保留適當規模的文科專業。
郭英劍認為,未來高校如何在“科技創新”與“文科價值”間尋求平衡,將成為改革的重要課題。他建議,高校在調整學科體系時應保持一定文科學科布局,適當提高交叉學科中的文科比重,使其在政策制定、科技倫理等領域發揮關鍵作用,而非單純縮減學科規模。
《中國新聞周刊》2025年第11期
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教育新聞精選:
- 2025年03月31日 09:41:34
- 2025年03月29日 15:17:16
- 2025年03月25日 03:08:56
- 2025年03月22日 13:16:00
- 2025年03月14日 06:27:46